心腦軸科學新發現: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心腦軸科學突破:心臟不只是泵,竟主動傳訊大腦

心臟神經研究證實:40,000神經元構成第二「大腦」,迷走神經傳導為關鍵橋樑


❤️ 一、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長期以來,大眾與部分醫學傳統普遍認為,大腦是身體所有功能的唯一指揮中樞。但來自近十年神經心臟學(neurocardiology)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正逐步改寫這一觀點。根據來自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CBI)與 MDPI 出版社的最新研究指出:


> ✅ **心臟內部擁有約40,000個神經元,形成內在神經網絡(Intrinsic Cardiac Nervous System, ICNS)**,此系統不僅能自主處理訊號,還可透過迷走神經等通道傳送感知訊息至大腦,影響決策、情緒與記憶形成。


這個系統,讓科學家將心臟稱為「心腦」(heart brain),顯示其在神經傳導上的主動性,遠超過過往僅視其為血液幫浦的角色。

(圖/AI生成示意)

心腦軸科學新發現: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二、科學研究證實:感覺神經傳導路徑佔絕大多數


《Biomedicines》(2024)關鍵文獻回顧


2024 年發表於權威期刊《Biomedicines》的一篇綜述性論文,題為《Heart–Brain Axis: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rrhythmia》,研究團隊系統性整理了心臟與大腦的交互機制,關鍵發現包括:


迷走神經(vagus nerve)約 80% 為 afferent 感覺神經**,負責將身體與心臟的訊息「向上」傳送至腦幹,再傳導至大腦皮質等區域;
自律神經(ANS)調節心跳與壓力反應,會被大腦與情緒回饋影響,但主動性訊息主要來自周邊系統(心臟等)向中樞發送;
情緒障礙如憂鬱症可能透過改變心律變異度(HRV)進一步惡化心臟健康。

(圖/AI生成示意)

心腦軸科學新發現: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關鍵點:心臟主動傳送大量感覺訊息至大腦,是「通訊網」而非單向指揮鏈。**



三、神經結構支持:心臟的「小型神經網絡」


在1991年,James Armour 博士就已提出「神經心臟學」這一概念。ICNS 被證實擁有:


* 約40,000個神經元,分布於心臟竇房結、房室結及大血管基部;
* 能夠自主調節心率、傳導速度與局部反應,無需經由中樞處理;
* 支援「快速反應」需求,並將結果上行至腦部形成回饋。


根據 Wikipedia([en.wikipedia.org/wiki/Intrinsic\_cardiac\_nervous\_system](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rinsic_cardiac_nervous_system)),此網絡猶如一個局部智能系統,具有記憶、學習與適應能力。



四、迷走神經的「主幹網」功能:通往大腦的高速公路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為人體最長的腦神經之一。其功能涵蓋:


* 傳遞心臟、肺、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的訊息;
* 傳入(afferent)訊號佔80%,向上進入延腦、下視丘與杏仁核;
* 傳出(efferent)訊號僅佔20%,從腦部調節臟器活動。


在自律神經系統中,迷走神經扮演副交感神經的骨幹角色,負責「放鬆與修復」(rest and digest)功能,與壓力激素與情緒有直接聯繫。

(圖/AI生成示意)

心腦軸科學新發現: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五、最新研究進展(2025):應用面全面拓展


1. AI 系統化回顧平台


2025年 arXiv 上發表了一套「心‑腦資料導引 AI 系統」,能自動檢索與彙整心腦軸相關文獻,提升醫學決策品質與系統化回顧效率。


* 平台整合語意搜索與圖結構查詢;
* PICOS 分類模型準確率達 87%,適用於臨床研究設計;
* 預計 2026 年向醫學中心全面推廣。


2. 外耳迷走神經刺激裝置


由英國 UCL 領導,2025 年發表於《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指出:


* 使用非侵入式耳夾式迷走神經刺激器,每週 30 分鐘;
* 受試者 1 週內最大耗氧量提升 4%,炎症指標下降;
* 有望作為老年人、心衰者的運動能力輔助工具。


(來源:[ucl.ac.uk](https://www.ucl.ac.uk/news/2025/jul/vagus-nerve-stimulation-could-help-people-get-more-exercise))


3. ♀️ 自主提升迷走神經張力的策略


Kevin Tracey 醫師指出,提高 vagal tone 有助抗發炎、延緩老化。推薦方式包括:


* 冷水浴(cold exposure);
* 冥想與深腹式呼吸;
* 有氧運動與良好睡眠。


儘管這些方式仍需大型隨機對照實驗驗證,但已有早期生理指標改善的佐證。

(圖/AI生成示意)

心腦軸科學新發現:心臟與大腦的雙向對話:突破傳統醫學觀念



六、臨床應用與療法潛力


| 應用領域 | 潛在機制 | 最新進展 |
| ------- | ---------------------- | -------------- |
| 憂鬱症 | 迷走神經調節情緒中樞 | FDA 已核准植入式 VNS |
| 心律不整 | 心臟→腦部回饋影響交感興奮 | HRV 成為預測工具之一 |
| 手術後認知障礙 | 腦‑心‑免疫軸干擾情緒與認知 | 初期臨床試驗進行中 |
| 慢性炎症 | 迷走神經降低 TNF-alpha 等發炎因子 | 可望作為免疫調節治療輔助 |



七、關鍵結語


1. ✅ **科學已證實心臟擁有自主神經系統**,且大量訊號透過迷走神經上行至腦部,協助調節情緒與認知。
2. ❌ **「心臟傳遞命令多於大腦」的說法屬誇張簡化**。心臟主要提供感知回饋,而非主導決策。
3. **迷走神經是關鍵橋樑**,是現代整合神經、免疫與情緒調節治療的新興焦點。
4. **臨床應用已展開初步實驗與療法設計**,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非藥物干預技術。

更多eNews報導
日圓甜甜價再現!今早出現「0.2019」 10萬台幣換出近50萬日圓
遭疑介入賀瓏感情?Albee打破沉默 380字回應:我沒對不起任何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