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重擊台灣傳產 全總警告「失業海嘯」迫在眉睫 籲政府立即出手救援
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產業影響
美國近期對台灣實施的「關稅疊加制裁」政策,對台灣的傳統產業造成了嚴重衝擊。全國總工會(全總)於今日(9日)召開緊急記者會,指出此政策導致關稅大幅上升,從原本的0%直接跳至20%,而原本10%的稅率則增至30%。這一變化讓許多出口企業陷入困境,部分工業區甚至出現「廠房求售潮」。全總警告,若不及時應對,台灣恐將面臨「失業海嘯」,呼籲政府立即展開談判與救援行動,以避免產業鏈與就業市場的崩盤。
關稅疊加機制引發產業震盪
美國疊加關稅對台灣出口影響
美國的「疊加關稅」機制並非單純附加固定比例,而是在原有最惠國待遇稅率上,再額外加徵相應比例的關稅。這一制度已於8月正式生效,對台灣傳統產業的出口造成了顯著影響。全總指出,台灣的工具機、腳踏車、紡織、漁業等產業的出口訂單已經明顯下滑。與台灣競爭的韓國產品因稅率較低、匯率更具彈性,已在部分美國市場搶下原屬於台廠的訂單。
(圖/AI生成示意)
產業外移與廠房求售潮浮現
南部中部工業區廠房求售短租現象
全總揭露,南部與中部部分工業區近期頻現「廠房求售」與「短租」現象,許多業者在市場不確定性升高下,採取「打帶跑」模式:景氣差就撤離,市場回暖再進場。此外,有模具與金屬製造業者已將產能部分轉移至越南,以迴避美方高稅率壁壘。
高風險產業:紡織、塑膠與漁業
紡織與成衣業面臨轉單壓力
在眾多受影響產業中,紡織與成衣業首當其衝。由於產品多屬中低單價、利潤微薄,一旦訂單轉移至免稅或低稅率國家,台灣業者幾乎無還手之力。塑膠與包材業者同樣面臨國際品牌客戶轉單壓力,不少外銷訂單被轉往東南亞或墨西哥工廠生產。
台灣鯛與鬼頭刀面臨市場挑戰
漁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漁會指出,台灣鯛與鬼頭刀在美國市場的稅負大幅上升後,價格競爭力驟降,進口商已轉向尋找印尼、菲律賓等低稅率供應來源。一旦市場被取代,恐將導致漁民收入大幅縮水,進一步引發地方經濟與就業衝擊。
專家分析:傳產衝擊恐波及整體就業
台灣傳統產業對就業的影響
根據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的研究,台灣傳統產業雖僅占出口營收的20%,但直接與間接支撐了全台高達80%的就業人口。這些產業普遍分布於中南部城鎮與沿海地區,一旦出口市場遭重創,不僅工廠將減產甚至倒閉,連帶衝擊周邊物流、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就業影響層層擴散。
全總三大訴求:降稅、護工、穩匯率
(圖/AI生成示意)
在今日的記者會上,全總理事長明確提出三大緊急訴求:
與美協商降稅的重要性
1. 持續與美協商降稅:政府必須積極展開多層次談判,爭取關稅減免或豁免,避免企業為規避關稅而全面外移生產線,造成本土產業空洞化。
勞工權益保障與支持計畫
2. 保障勞工權益:對受衝擊產業的勞工,應啟動緊急補助與職業轉型支持計畫,並放寬勞保、健保資格限制,簡化失業與無薪假補貼申請流程,以確保勞工在轉型期的基本生活保障。
穩定匯率政策降低出口成本
3. 穩定匯率政策**:制定更靈活的匯率干預措施,降低出口企業的金融匯損與成本壓力,避免台幣升值進一步削弱出口競爭力。
政府回應與後續行動
台灣爭取合理關稅與補貼方案
行政院經貿辦公室回應表示,已與美方多次接觸並傳達台灣業界的關切,將在未來的經貿會談中持續爭取合理關稅安排。同時,經濟部正研擬針對特定受衝擊產業推出「出口緩衝補貼方案」,細節將在近期公布。
加速失業給付與職訓申請處理
勞動部則透露,已指示地方勞工局加速處理失業給付與職訓申請,並針對中高齡勞工與弱勢族群,優先提供轉職與再培訓資源。
(圖/AI生成示意)
國際情勢與台灣策略抉擇
關稅戰對台灣出口市場的影響
專家提醒,關稅戰在國際貿易史上並非罕見,但在全球供應鏈高度分工的今日,其殺傷力與波及面遠大於過去。若台灣未能在短期內緩解衝擊,中長期可能被迫重新布局出口市場與產業鏈結構。
台美關稅爭議影響全球市場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貿易組分析師指出,除美國外,歐盟與加拿大亦在觀察台美關稅爭議的走向,不排除未來會有類似的稅制調整。一旦多方市場同時收緊,台灣將面臨更嚴峻的外銷挑戰。
關稅衝擊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當前的關稅衝擊,不僅是產業的成本計算,更是就業市場與社會穩定的警鐘。全總的「失業海嘯」警告,雖帶有危機誇示意味,但在數據與現場案例的支持下,已非空穴來風。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必須在談判、保護勞工與調整出口策略之間,找到最務實的平衡點,才能在全球經貿風浪中維持競爭力與社會安定。
更多eNews報導
日圓甜甜價再現!今早出現「0.2019」 10萬台幣換出近50萬日圓
遭疑介入賀瓏感情?Albee打破沉默 380字回應:我沒對不起任何人
- 記者:吳之亨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