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種植搭配合理灌排水管理 中部雜糧「2轉」免煩惱

【互傳媒/記者 林明佑/台中 報導】配合農業部「1集2轉3加3」之農糧產業精進政策,提升中部地區農民轉作雜糧之生產管理技術,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5日在臺中市烏日區農會辦理「硬質玉米及蕎麥栽培管理講習會」,由該場楊嘉凌科長與烏日區農會陳煥昌秘書共同主持,除說明轉作雜糧相關政策外,亦深入介紹硬質玉米與蕎麥栽培管理技術,現場包括農會、農民等共60人參與討論熱烈。
臺中農改場表示,因應中部夏季強降雨,硬質玉米應選擇排水良好的田區種植,避免於7月前提早播種,以降低幼苗期遭遇淹水逆境的風險,且多雨環境也使田區雜草管理不易,最佳播種期為8月中旬至9月上旬,同時搭配合理灌排水管理,農民可於近中午觀察葉片是否出現捲曲缺水狀況,以作為適時灌水的依據,有助於穩定中部地區硬質玉米的生產。
蕎麥具生育期短(約80至90天)且忌積水,除應選擇排水良好的田區種植外,亦應留意播種時機,甜蕎應於11月初前完成播種,以利冬季順利開花授粉,提升籽實產量;苦蕎則可於10月初至11月中旬播種,農民可依契作需求,選擇合適的品種與播種時程,以提高栽培效益與經濟收益。
臺中農改場進一步表示,本次講習會亦邀請農糧署中區分署宣導擴大國產雜糧種植相關政策,包括獎勵特定條件二期作水稻田改種植轉(契)作作物,若符合條件之田區與農糧署核定之集團產區辦理契作,則另加碼契作獎勵金,藉此鼓勵農民參與,進而擴大國產雜糧生產面積,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
臺中農改場最後表示,近年轄區轉作雜糧之田區逐年增加,顯示農民對雜糧作物的種植意願日益提升。為此,該場透過本次講習會,積極強化農民對旱作雜糧栽培技術之認識,內容涵蓋適栽氣候環境條件、合宜播種時程、作物水分管理與灌排措施等關鍵環節,期能協助農民穩定提高產量,並兼顧節水需求,落實永續農業生產目標。
- 記者:互傳媒/記者 林明佑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