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成龍濕地生命之光 雲林縣府攜師生為青鱂搬新家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為守護雲林珍貴濕地生態,雲林縣政府與宜梧國中於昨(16)日攜手舉辦「成龍青鱂移池保育行動」,帶領師生親手將特有魚種「成龍青鱂」從暫養池轉移至戶外龍鬚菜養殖池。這場實作課程不僅是一次生命教育體驗,更象徵地方、學校與產學界共同守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決心。
成龍濕地位於雲林口湖鄉,是全台重要濕地之一。早年因養殖業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經多次颱風衝擊後形成獨特濕地環境。經長年生態調查,縣府與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國家公園署及地方社區合作復育成果豐碩,其中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研究發表的「成龍青鱂」,確立為臺灣特有魚種,讓雲林之名登上國際學術舞台。
此次青鱂「搬新家」行動,在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指導下進行,學生們學習撈網、觀察與野放等步驟,親眼見證小魚重返自然的瞬間。活動同時結合科學探究與環境教育,啟發孩子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思辨能力,也延續縣府推動「在地生態走入校園」的教育理念。
縣長張麗善表示,感謝嘉義大學與宜梧國中的共同投入,讓學校成為濕地守護的重要夥伴。她也特別感謝地方企業「巧味芽」李水對先生提供暫養場域,協助保存魚種與改善戶外環境,展現公私協力、攜手守護環境的力量。張縣長強調,這不僅是保育行動,更是一場生命教育課,讓孩子學會敬畏自然、珍惜土地。
張麗善指出,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降雨頻仍,使成龍濕地的水文環境與魚類棲地面臨嚴峻挑戰。縣府將持續與學術單位及地方社區合作,依據科學調查結果調整水文調控與棲地營造,尋求兼顧保育與產業發展的永續方案,讓成龍濕地成為環境教育與生態復育的典範。
雲林縣政府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濕地保育與教育共學,讓更多孩子從自然中學習,理解生命循環與環境共存的重要價值。守護成龍濕地,不只是守護魚種,更是守護雲林這片土地的靈魂與希望。
- 記者:互傳媒/ 記者 廖承恩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