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猖獗民眾水深火熱 最高法院見解大爭議!法務部擬修法補破口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近年來,台灣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從假投資、網購詐財、解除分期付款、到AI變聲詐騙,民眾無一不深受其害。根據統計,詐騙已成為刑案中通報數最高的類別,受害者不僅損失金錢,有人甚至因此傾家蕩產、背負終生債務,家庭破碎、親人自殺,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為因應日益嚴重的詐騙亂象,立法院於2024年三讀通過《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明定詐欺加重刑責,並允許對於「自白且繳交犯罪所得」者減刑。然而,條文中「犯罪所得」的定義近日引發重大爭議。
最高法院大法庭日前統一見解,認為只要被告繳回「實際個人報酬」,即便未歸還受害人全部損失,也可依據條例獲得減刑。對此,法務部深感遺憾,認為此解釋背離當初立法目的,恐導致詐欺犯輕罰出獄、重回社會,形成再犯風險。法務部強調將啟動修法,避免個案濫用此見解,造成執法破口。
事實上,社會各界早已對詐騙集團的「輕判」深感不滿。一名曾被假投資詐騙損失上百萬元的受害者痛心表示:「詐騙犯用我的血汗錢到處遊山玩水、享受人生,我卻還在為債務奔波,這公平嗎?」也有受害者家庭因老父母受騙致死,至今仍無法走出悲痛,直言「失去親人的痛,不是一兩年就能痊癒的。」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台灣現行法律對詐騙犯太過寬容,甚至讓不肖份子透過「精神病證明」或技術性漏洞逃避重刑。更有聲音主張應比照新加坡模式,公開詐騙犯姓名、照片,並施以重罰、重刑甚至鞭刑,才能有效遏止犯罪。
目前常見詐騙手法多達數十種,包含:
1. 投資詐騙(假冒股市名人)
2. 網購詐騙(賣家收款不出貨)
3. 假冒親友(變聲器冒充)
4. 假警察/檢察官恐嚇交保金
5. 假交友詐騙(愛情騙局)
6. 假醫療/保健品推銷
7. 工作詐騙(假求職真詐財)
8. 假冒政府補助訊息
9. 二手平台詐騙(LINE私訊引流)
10. 網路遊戲點數詐騙
政府強調,除了修法強化刑度,更須建構詐騙防制的整體機制,結合警政、科技、金融機構、媒體與民間力量,建立迅速通報、攔阻與懲治系統,讓詐騙集團無所遁形。
還人民正義與希望的家園!詐騙不是單純的金錢犯罪,它剝奪的是家庭幸福、生命尊嚴與社會信任。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絕不能讓受害者流淚,卻讓加害者逍遙法外。唯有修補制度漏洞、強力懲治犯罪,才能真正落實正義,台灣早日洗刷「詐騙王國」的污名!(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 記者:好報 採訪中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