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旅遊新風潮 讓地球更健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在《Booking.com》最新發布的《2026旅遊趨勢報告》中,有三項預測揭示了未來旅人將「不知不覺間」以更永續的方式旅行。這些新興的旅遊行為,顯示人們減少對地球影響的動力,不是來自強制規範,而是出於本能與直覺。


這份報告根據來自 33個國家、近3萬名旅客 的回覆顯示:未來的旅遊將由 人工智慧驅動、個人化高度提升,同時也更安靜、緩慢、有意識。以下是三個將引領旅遊走向永續、遠離人潮的趨勢:


靜謐的愛好


超過一半旅客 (52%) 表示,他們願意參與觀察飛蛾或蝴蝶等活動;74% 有興趣釣魚或賞鳥;60% 想嘗試採集類型的旅宿體驗。這些活動無法依照學校假期安排,而是必須依循大自然的節奏,例如候鳥遷徙、植物花期或繁殖季。大自然不會等待旅行者,這股趨勢也象徵旅人學會耐心與被動地觀察自然,而非主動干擾生態。同時,它與「保育型旅遊」密切相關——旅館、導遊與當地業者在保護生態與野生動物的同時,也讓旅遊體驗更具意義。
三大旅遊新風潮 讓地球更健康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伴手禮的轉換


約三分之二旅人 (65%) 表示,他們傾向購買設計感強的廚房用品或可食紀念品,例如手繪香料罐、裝飾用橄欖油罐等;而四分之一 (25%) 的人認為,可食紀念品能讓他們「在做菜時重溫旅途回憶」。這個趨勢代表著更永續的旅遊模式:旅客從購買大量製造、進口的紀念品,轉向支持當地手工藝與食品。購買地方製造的食品或器具,不僅可減少運輸碳排放,也能減少包裝浪費,甚至鼓勵重複使用。此外,每一筆消費都能讓現金流留在當地社區,以維持傳統工藝與地方文化的生命力。這樣的做法也符合「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GSTC)」的三大原則:優先採用在地原料及減少進口與運輸排放、保存文化遺產與傳統技藝、讓觀光收益留在在地社區,強化地方經濟。


公路旅行新模式


82% 的美國旅客願意在度假時共乘車輛,近一半 (47%) 願意使用應用程式與同行者共享路線。在 Z 世代中,更有 62% 會依賴自動駕駛車輛或 AI 來規劃「避開人潮」的風景路線。這股風潮有助於減少碳排放、舒緩交通壅塞,並帶動人流前往較少被造訪的地點。但未來的挑戰在於:共乘是否能讓傳統公路旅行更環保? 電動車的普及能否讓長途駕駛邁向「淨零排放」?


Reference:


3 New Travel Trends Making 2026 Tourism More Sustainable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