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場上最高大、速度最快的球員!卻拿下NBA史上第一位全票MVP!看史蒂芬‧柯瑞如何做到頂尖?

我在孩子們熟睡的清晨離開家門。現在是7月,所以學校停車場空蕩蕩的,但我有體育館的入口密碼。這間高中體育館是少數能讓我在夏季私下自主訓練的幾個地點之一。跟人生中很多事一樣,夏季訓練的關鍵就是在別人的一天尚未開始之前就先啟動。我通常會在這裡和我的訓練師布蘭登.潘恩(Brandon Payne)碰面,然後專注琢磨某一項我想練的投籃技巧。
我們練習的目標不是做到「做對」,而是練到「絕不做錯」。
但今天,這裡只有我跟你。
我打開開關,屋頂四排日光燈隨即亮起,發出輕微的嗡嗡聲,照亮木地板。我用力運了一下球,因為就算在練習的場地,強度和目的性仍不可少。我一邊熱身一邊看著場邊五排空蕩的伸縮看台—小時候在這樣空無一人的體育館裡,我總會幻想那裡座無虛席。
小時候學習籃球的多數時間,正是投入這樣的環境—遠離人群以及干擾的小型體育館。加入金州勇士隊幾年之後,我意識到自己還是最習慣在這樣的場地裡訓練。今天重返這種地方,我憶起最初的籃球啟蒙。無論自覺有多大進境,我總會重新回到根基。
我從來不是天賦異稟的運動員—不是場上彈跳力最好的、不是速度最快的,也不是身材最高大。大學時期的我看起來就像個硬要裝成熟的中學生,留著一抹稀疏到像是畫上去的鬍子。我現在的身高還是只有6呎3吋,還不及聯盟6呎6吋的平均身高,頂多有時候換個不同髮型會讓我看起來高一點。
然而,努力讓我走到今天。我愛上這份磨練。不得不這樣。偉大需要代價,你需要在默默投入的奮鬥中找到喜悅。我討厭聽到網路上的教練或訓練師說起成功背後「沒人看見的付出」,這讓準備工作聽起來神祕又難以觸及。反觀,我所說的「磨練」只是形容任何追求中最重要的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我把這些時間花在與世隔絕的體育館—沒有防守、沒有實戰—但就算孤身一人,
我也抱持蓄勢待發的心態訓練,模擬真實賽場上絲毫不容閃失而且時間所剩無幾的情境。如此一來,我就能彩排在最高強度中保持平衡的狀態。即使在這樣一座高中體育館,我也能透過想像來重現NBA賽場上雙方平手的倒數階段,然後實際操演。我花了大量時間做這種情境練習,到了真實比賽的刺眼燈光和巨大壓力之下,我能進入無意識的心流,自然發揮訓練成果。當然,該有的緊張我還是會有,但我不讓這份緊張逗留。反之,我讓緊張流過身心。留下來的是讓訓練本能接管的泰然。然後,我會投進。
這種「球來就投」的狀態需要練習和重複,但當你真正付出努力,它會報以一種無與倫比的超脫。我最極致的愉悅經驗就是在比賽的節奏與詩意中忘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其他九個球員在身邊飛馳,但不知怎地,持球的我就是知道比賽接下來的走向。這種喜悅的可能性完全來自我在這間體育館做的事,來自我花在訓練和觀影分析的時間。然後,當見真章的時刻降臨,我就能放飛自我。這,就是終極的自由。
打滿82場高強度的NBA比賽需要我每年有七到八個月持續處在高度集中的專注狀態。等到賽季結束,我會回到像這樣的小型體育館重振旗鼓,並重拾對籃球最原初的熱愛。而這份愛—對於打球的愛—的核心就是「找到變強之道」本身帶來的樂趣。
當我為了提升表現而投入時間,我無法確定會在何時以什麼方式見效,但我始終相信一定會有回報。即使在聯盟打滾這麼多年,我仍然會在比賽中靈光乍現:看到一個跑位、對位或比賽情境的發展,我會想:「水啦!我們早在7月就模擬過一模一樣的場面!」於是,我有了優勢。隨後的關鍵幾秒,我的神經系統自動做出反應,眼前的一切都慢了下來。我感受到腎上腺素噴湧,但並非沖刷全身,而是被精準導向某個動作。我的呼吸道敞開,把更多氧氣送入血液,
我的呼吸訓練早已讓肺部習慣高效運作。我的心臟沒有狂跳,而是為了把這些含氧血液輸送到全身而穩步加快。腎上腺素甚至抵達我的雙眼,擴張的瞳孔看清場上每一種可能。大腦處理視覺資訊的速度比思考還快,我的肌肉根據驗證過的訓練反應啟動。我起飛了。我也許會連做兩次背後運球,感受觀眾的期待,看見板凳區的隊友們隨著我出手站起來,然後在投出壓力極大的那一球時,眼神只在籃框上停留一瞬。透過訓練獲得的自信讓我掌握這一刻。我活在當下—那是一種警醒的平靜、投入,以及喜悅。
這就是我想透過這本書與你分享的領悟。無論你想在什麼領域變強,你都可以做到。我請你在思考的時候放任想像力馳騁。你想要什麼?也許對你來說,那些事就像人生的上籃和罰球,或許你的夢比較遠大,猶如從中線投進絕殺。但我堅信成功絕非偶然。成功可能不會以你預期的模樣出現,但當準備之嚴與信念之深符合關鍵時刻的迫切,成功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可以達成的。我所謂的「球來就投」正是這個意思。
在聯盟裡,大家公認可以找我求取建議。菜鳥問我保持穩定性的秘訣,崛起的球星問我如何從橫空出世的天才蛻變為領袖,老將則經常找我聊怎麼維持高水準、延長巔峰期。
我給一名年輕球員關於訓練的建議,結果七個月後,他在季後賽第四戰中痛宰我。圈外人不理解我幹嘛冒著風險給競爭對手優勢,但球員們懂。我們真心熱愛這項運動,想要看到籃球進化。我們總會彼此交換一些智慧或觀點。當然,我不會傾囊相授,但我會提供一些他們用得上的東西—球員愈厲害,比賽愈精彩。但說到底,我們仍是對手。NBA球員很擅長平衡這兩種心態:我可以在賽前一天跟你共進晚餐,稱兄道弟,隔天上了場,依然不留情面殺爆你。
這種樂於分享的個性遺傳自我的母親松婭.柯瑞(Sonya Curry)。她創辦並經營我曾就讀的蒙特梭利小學。所以,當我看著父親在NBA打十六個賽季,從他身上學習籃球的藝術,我從母親身上學習了「學習的藝術」。我親眼看她帶著慈愛量身打造教學內容,幫助孩子們發揮連自己都沒察覺的潛能。我從她那裡繼承了這份渴望,想要透過自己的故事與不同背景的人建立連結,幫助他們拼好潛能的拼圖。人生充滿張力—不限於NBA。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己在混亂之中準備充分、充滿動力、堅韌穩定,並保持內心的平靜?我們該如何觸及那個讓一切有價值的,喜悅、意義,以及忘我超脫的源頭?我們該如何在每件事情上隨時做好出手的準備?
無論你處在人生的什麼階段,很高興此刻你與我一起待在這間體育館。我現在就把球傳給你。上場吧。
本文選自《三分入魂》,作者:史蒂芬‧柯瑞,堡壘文化出版
- 記者:admin
- 更多職場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