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規畫退休金 讓口袋變深、變大

你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存退休金時,如何避免掉入財務陷阱?兩個不同的退休真實故事,讓我們了解「理財」及「退休規畫愈早愈好」的重要性。

很多人想要退得早、又退得好,但卻遲遲不做退休計畫,對於自己能領到多少退休金,也是「莫宰羊」。其實,退休生活究竟樂不樂活,就在一念之間。


案例1 規畫晚、忽略風險 退休生活無限憂

60歲的張先生今年初從民營企業退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擺脫庸庸碌碌的上班生活。當時他擁有500萬元存款,領了198萬元勞保老年給付,以及160萬元的勞工退休金。加總起來,退休金總共有858萬元。

中年喪偶、以為可頤享天年的他,兩個月前赫然發現獨子竟欠下二、三百萬元卡債。為了顧及孩子的前途,張先生決定提領老本幫孩子還債。然而,他也因為此事大受打擊,健康逐漸走下坡,勤跑醫院看病,又擔心未來醫藥費會加速侵蝕退休金。

「早年完全沒想過要買保險,以為那是浪費錢。當時台灣定存利率很高,所以,只有把錢存在銀行裡,但沒想到利率逐年走低,不知該怎麼辦?」張先生繼續說,「曾經有拿錢買股票,但多以慘賠出場;還有跟過兩、三次會,一次還被倒會40萬元,簡直把之前賺的都吐回去!」

「我是到了55歲才想到退休,所以就很積極學理財,不過時間似乎太晚了。去年買股票型基金有賺了一些,但是今年景氣差,已有一陣子都不敢去看現在到底是賺還是賠。」從兩鬢斑白的張先生眼中,似乎煩惱著:未來退休金如果不夠用怎麼辦?


案例2 善用理財工具 退休生活樂陶陶

「我在退休時就跟孩子們說,自己的老本已經準備好了,不必擔心。」柯先生今年66歲,從銀行副理職務退休迄今,剛好滿6年。

由於柯先生在金融界服務,所以很早就規畫退休生活,不過,他也是在買了第二間房子後,對退休規畫的態度才轉為縝密且積極。「民國62年,我在台北市買了第一間房子,當時市價約30萬元,2、3年內就還清貸款;民國70年時,我再用存款買進第二間房子,貸款也在幾年內還清。目前這兩間房子的市值大約有兩千多萬元。」

「買第二間房子原本是預備給孩子長大後住的,」柯先生補充,「不過後來是租給別人,當時租金約7,000元,現在是1萬8,000元。」從定存利息收益、租金收入、加上逢低購入房地產,不難看出柯先生理財頭腦的精明度。

柯先生很早就認知到,退休後生活一定會打折,所以事先擬定了所得替代率約70%。「就領到的勞保與銀行優退部分,換算下來,平均每月約有5萬元退休金可花用。」這筆數目,對於一個沒有收入的退休者來說,相當富足。

現在擔任義工做公益的柯先生,每天生活快意十足!他提醒:「退休計畫的時間一定要提早,才不會慌了手腳。另外,保本安全的理財工具也很重要。例如我買的股票都是買大型股:中鋼、中華電信、台積電等等。」


最晚退休前20年 就須著手退休計畫

針對上述兩則退休規畫案例,《Money+》理財家雜誌社長林奇芬評析,「柯先生除了會善用政府與企業的退休金制度,也懂得運用租金收入與投資所得,是個樂活退休的好榜樣。反觀張先生的退休金準備顯然不足,尤其準備時間太晚,又忽略退休後的醫療風險。」

「我認為,退休前20年是籌備退休計畫的好時機。」林奇芬進一步強調,「當然愈早愈好,最好從有收入時就開始著手。想想看,若30歲就月存1萬元,以年報酬率10%來算,60歲就有1千9百多萬元。」

她還表示,醫療風險也不容忽視。「退休後的前幾年,或許醫療風險不會太高,但隨著年齡增長,受疾病威脅的風險就愈大。建議一般民眾在進退休規畫時,可購買給付時間長,且退休前即可付清保費的醫療險,以彌補這項風險。」


年輕時積極理財 年老時保本為上策

對於年輕人該如何準備退休金,林奇芬建議,多利用股票或房地產等積極型理財工作,平常還要多充實理財知識,讓理財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加速財富增值力。

至於準備退休或已退休的銀髮族們,她提醒3個重點:
1. 想清楚你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生活。清楚生活型態,才能算出你要多少退休金才夠。
2. 以固定收益商品為主,如:定存(台幣或外幣)、債券等。
3. 投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但股票比例須按年齡增長而降低。簡易公式:「100-年齡=資產中持有股票成數」,如70歲持有股票比例為3成(100-70=30)。選擇股票時,則應以有固定配股配息的大型股為投資標的。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