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帶動造型革新 分離式頭燈成全球設計主流
汽車的車頭設計正悄悄進入一個新世代。過去那種兩顆大燈佇立於車頭兩側的經典造型,正逐漸被細長、銳利、位置更高的 LED 日行燈取代。如今在許多車上,真正的頭燈已不再位於視覺焦點,而是隱藏於保桿或車身曲面中,成為功能與設計分離的新世代象徵。
這種被稱為「分離式頭燈」(Split Headlight)的設計,從 SUV、房車到旅行車都能見到身影。最初這樣的配置出於技術考量,如今則演變為品牌識別與設計語彙的一部分。例如 Ferrari Purosangue 將細長的日行燈設於大型進氣口上方,使車頭更具侵略感;Hyundai Kona 與 Tucson 則以貫穿式燈條構築品牌辨識度;甚至 Citroën 多款新車也以雙層光源作為視覺重點。
這股潮流的關鍵在於 LED 技術的進化。日行燈不再只是安全配備,而成為車頭造型的核心語言。位於車頭上緣的燈條宛如車的「眉毛」,而主要照明組件(遠近燈)則被整合於下方保桿內。Ferrari 的設計採極端化手法;Hyundai Santa Fe 與新 Kona 則將燈條融入水箱護罩,形塑強烈圖像印象。
Citroën C5 X 的設計靈感可追溯至 2016 年的 C-Xperience 概念車,當時便首度將高位燈條與雙人字徽標結合。而同屬 Stellantis 集團的 Lancia Ypsilon 新世代亦採相同手法,運用上方的 LED 燈條呼應品牌 Chalice 造型,下方主燈則隱於車體雕塑線條中。
隨著功能與形式分離,燈光已成為車輛的「新語言」。光線不再厚重,而是細緻、銳利,塑造出科技與未來感。Volkswagen ID.4、Cupra Tavascan 與 Smart 新車都採用貫穿式燈條將兩側日行燈連為一體;Škoda Enyaq 與 Peugeot 308 則以晶體質感的「光面具」設計,營造立體效果。Audi Q6 e-tron 與 BMW i7 更進一步,採極薄 LED 光源結合動態燈光序列,使照明成為視覺戲劇的一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激進範例,莫過於 Tesla Cybertruck。其整條橫貫引擎蓋上緣的 LED 光帶成為唯一可見燈源,真正的頭燈則隱於保桿內部的垂直模組之中。相較之下,Ferrari 849 Testarossa 採更優雅手法,以一條細長燈帶連接左右頭燈,不形成單一直線,兼顧法規要求與品牌辨識。
隨著電動車普及、傳統水箱護罩逐漸淡出,車輛前臉的焦點已不再是散熱孔,而是光影。燈光成為動態符號與品牌臉譜的載體,甚至是科技與情感的橋樑。BMW i Vision Dee 便以可互動 LED 面板取代傳統頭燈,能顯示資訊或改變表情;中國大陸品牌如 HiPhi、Xpeng 與 BYD 也正嘗試可變形或變色的燈組技術,讓光線成為溝通語言的一部分。
當傳統頭燈從視覺主角退場,汽車的「眼睛」已不再只是照明工具,而是品牌靈魂的延伸。光,正在重新定義汽車的設計元素。
- 記者:小七車觀點
- 更多汽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