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馬仕烤地瓜」價格破百元 網紅思維改寫中國攤位廉價定位

「愛馬仕烤地瓜」價格破百元 網紅思維改寫中國攤位廉價定位
(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財智密碼)

[周刊王CTWANT] 夜幕甫落,夜市攤車燈光亮起,卻擋不住人潮轉淡與價格走高的現實。多地消費者抱怨「路邊攤比門市還貴」的討論再起,有人在廣東夜市點一份牛雜燙菜被收人民幣41元(折合新台幣約173元),炸串要人民幣35元(折合新台幣約148元),700毫升的鴨屎香檸檬茶賣到人民幣15元(折合新台幣約63元),甚至比連鎖飲品貴人民幣2元(折合新台幣約8元);也有人感嘆沙縣炒飯門市平均客單價人民幣8至10元(折合新台幣約34至42元)一份,路邊攤卻要人民幣12元(折合新台幣約51元)。在北京的知名夜市,幾樣小吃加飲品結帳近人民幣200元(折合新台幣約846元)的情況並不罕見。

根據《紅餐網》、《財智密碼》與「百態銳評員」的綜合報導,近期社群平台話題「#路邊攤為啥越來越貴」閱讀量累積破千萬,「吃不起路邊攤」的聲浪此起彼落。

報導中提到,過去5年國內路邊攤客單價累計上漲87%,年均增幅遠快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月間,一名廣東博主實測影片顯示,路邊攤多項品類價格「全面反超」連鎖小店,引發廣泛共鳴。

價格倒掛背後,是一筆並不輕的成本帳。許多城市將攤位集中規劃,攤主須繳費入場:在廣東佛山,客流量大的集市攤位費加水電最貴一晚可達人民幣248元(折合新台幣約1,049元),其他場地月租普遍約人民幣1,800元(折合新台幣約7,614元);前期設備投入亦是大頭,像餐車、製冰機、冰箱等一次性支出約人民幣1.5萬元(折合新台幣約63,450元)。日常隱形成本同樣不可忽視,健康證、充電與維護、電瓶損耗每月約人民幣300-400元(折合新台幣約1,269-1,692元),清潔打掃的人力與耗材每月再添人民幣50-100元(折合新台幣約212-423元)。

為了品質與記憶點,不少攤主升級用料:在廣州琶洲與黃埔古港賣牛雜的小攤,凌晨3、4點起床進貨、堅持當天現殺與使用鮮榨花生油,單位食材成本明顯墊高。經營邏輯的轉向同樣推升售價。

越來越多攤主採「網紅經濟思維」,以高顏值攤位與創新口味換取溢價:一份提拉米蘇因包裝與擺盤在小縣城可輕易賣到人民幣20元(折合新台幣約85元),特殊口味衝上人民幣35元(折合新台幣約148元);加入麻糬或珍珠的所謂「愛馬仕」烤地瓜從原本人民幣5元(折合新台幣約21元)抬到人民幣20至30元(折合新台幣約85至127元);「街頭豆芽炒牛肉」僅以豆芽、小蔥搭配少量牛肉末,標價也能達到人民幣30元(折合新台幣約127元)。

客群結構變化也推高支付意願,在「消費降級」語境下,中產與商場客群下沉至夜市,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願為口味、體驗與「可拍照」的精緻元素買單。

監管升級帶來的合規成本與稀缺性溢價進一步改寫價格帶。一些城市要求流動餐車裝設GPS與油煙監測,或施行「攤主信用分」制度,扣分將抬高季費;熱門區位的合法攤位更趨稀缺:杭州湖濱步行街攤位中籤率僅3.7%,轉租溢價高達200%;西安回民街固定攤位經營權拍賣,單個攤位年租金突破人民幣80萬元(折合新台幣約3,384,000元)。當入場門票與合規門檻抬升,攤主的定價權隨之增強。

在佛山賣冰沙的攤主表示,普通日營業額人民幣300至400元(折合新台幣約1,269至1,692元),趕集時人民幣1,000至1,500元(折合新台幣約4,230至6,345元),看似體面,扣除每晚上百元的場租水電、原物料與人工後「利潤其實有限」;賣炒田螺的老闆感覺「人流不見了」,提價以對成本,卻換來更少顧客,最後在攤位上掛出設備轉讓牌。

另一邊,年輕客群在路邊攤的消費動機裡,「為拍照發社交平台」占比達38%、「嘗試網紅口味」達45%,情緒價值與社交屬性滲入定價邏輯。有統計稱,隨「地攤經濟」走紅,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人民幣22.59萬億元(折合新台幣約95,555,700,000,000元)增至2024年的人民幣37.54億元(折合新台幣約15,879,420,000元);數字口徑雖顯混亂,卻折射出同一現象:攤位資源趨緊、費用水漲船高。

當煙火氣遇上精緻化,平價與體驗的拉扯尚未有定論,只見多個夜市裡,掛著「轉讓」的小牌子漸多,還有人在攤邊喃喃「以前人民幣8元(折合新台幣約34元)的炒粉,如今要花到人民幣15元(折合新台幣約63元)。」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