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你真的「想要」嗎?——讀《貓派》裡慾望的咒語

副刊/你真的「想要」嗎?——讀《貓派》裡慾望的咒語
《貓派》書封。圖:翻攝自Rakuten kobo

克莉絲汀.魯潘妮安(Kristen Roupenian)的短篇小說集書名《貓派》看來可愛又無害,大約意圖使人購買,而它的英文書名本身更像一句誘惑的耳語「You Know You Want This」,似乎在暗示讀者內心深處想要的祕密事物。


暴力驟然而降,在雙人舞蹈的腳步進退之間湧現,來得突然,那股邪惡甚至不太像真的,詭異撩動緊張感,或是荒謬得引人發笑。《貓派》把(男)人與(女)人之間不信任感與渴求親近的期盼做了多種比例的試驗調製,探討了人際關係中的權力動態與慾望的模糊界線。


有時是情緒性的壓迫,以獨白的方式挖掘生活失敗的側面,或以對話的尖銳刺傷軟弱之處;有時化為一種無法被弭去的搔癢感在皮膚爬行,而不夠體面的渴求化作乾涸的血塊凝在人中。但是渴愛的終究求不得,因為慾望只在追逐過程誕生,一旦坐實了便是揭開了交友軟體或相片濾鏡底下的真相,瓦解了想像的魔力,更有甚者,給你看那些赤裸得寂寞又殘酷的內心。想看——正是因為叫你「轉頭不要看」的禁忌;想吐,你得吐出來,才知道「噁心的邊緣」在哪裡。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傷痕〉(scarred),敘事者以語言召喚了事件發生,她在圖書館書架後翻出了一本咒語集,以話語催生了「內心的渴望」:憑空誕生一名男子,拘在魔法陣內。男子的口音把scared講得近似scarred,「別怕」與「別留傷痕」之間的差異,語言調度了權力的位置。愛的關係以施虐與受虐展演,每一個滿足內心渴望的咒語,都要更多的血肉為代價以索求。


受虐者逐漸蒼白,屈從予取予求的刀鋒,不用再想起自己是誰;施虐者依賴支配的權力,依賴最脆弱的受虐對象渴望品嘗最終極的愛慾實現。然而,「想要」是否真的出於「自覺」,還是心甘情願與社會權力結構和習慣共謀所產生的「幻覺」?人們的內心有許多渴望與恐懼,兩者並不相悖,透過性別權力的轉換與行動引發的不安,充滿奇特魅力的故事留下了許多反思的空間。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部落格「樂遊原」與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你真的「想要」嗎?——讀《貓派》裡慾望的咒語



延伸閱讀:


  • 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表揚大會登場 桃市5國中小獲肯定

  • 青埔這路口「側撞」事故多 議員、壢警、桃市府研擬改善方案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娛樂新聞
    人氣娛樂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