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湖集團導入AI瑕疵辨識 智慧製造接軌國際
永湖集團專注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品,5年前打造智慧化工廠,導入AI(人工智慧)瑕疵辨識技術,讓良率保持99%以上,希望持續強化碳足跡追蹤分析,朝綠色智慧製造發展。
永湖集團有台中市豐原區廠區及中國廣東東莞生產據點,主要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品,包括高階自行車、汽車零配件、運動器材、棒球棒、醫療器械與辦公傢俱等。
集團執行長廖元宏告訴中央社記者,永湖有50年技術經驗,一開始製造木製網球拍,1984年從日本引進碳纖維技術後,進入複合材料製造領域,他2007年接掌公司後,跨入自行車產業。
他說,永湖著重開發高階碳纖維自行車,是少數從材料、製造、整車、組裝及運輸整合的公司,並跨足汽車零配件產業。
打造智慧化工廠 提升營運效能
永湖2020年在豐原打造高階碳纖維智慧化新廠,引進國產智慧化含浸機,並與國產廠商溝通討論如何智慧製程監控。走進廠房內,井然有序的各產線自動化營運,人員來回穿梭緊盯螢幕監視生產狀況,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專注討論製程研發,整個工廠彌漫科技感。
廖元宏說,早期製造工藝依賴經驗豐富老師傅,雖有豐富經驗與手藝,主要靠肉眼檢測和手感判斷以維持產品品質,難免存在不穩定性與主觀問題,無法保證大量生產時的品質。
AI運用部分,廖元宏說,一開始先收集製造數據,透過影像自動判讀生產品質,降低產出不良率,搭配自主研發智慧製造管理系統,讓整條產線製程資訊完全透明化、數據化且可追溯,提供品質管理和持續優化強大支持。
自行培養AI人才 成為智慧製造決策者
永湖碳纖維預浸布產線結合AI瑕疵辨識技術,替代傳統人工檢測,藉高速影像分析,即時偵測材料表面或含浸過程中瑕疵,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和效率。
廖元宏表示,起初嘗試運用AI技術時,技術開發人員花很多心思,除要判讀瑕疵,結合機器手臂標示瑕疵處,再導入傳統設備中,屬跨領域整合運用,是不容易的挑戰。
他說,要覓得相關製造結合AI領域人才相當困難,最後決定內部培訓,透過顧問指導AI技術,再導入製程中,每月固定開課,讓全體人員學習,使員工不是單純勞動者,變成智慧製造系統上決策者和管理者。
廖元宏表示,透過這些轉型培訓,使員工感受工作不再只是重複性體力勞動,工作上更有挑戰性及價值,職涯發展空間更大,也提升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大幅減少企業轉型阻力。
三方輔導走向智慧製造幫助產業升級轉型
永湖打造智慧製造,透過政府政策補助、公協會產業交流、法人單位技術輔導,三者相輔相成邁向智慧製造。
廖元宏說,政府補助減輕設備投入的資金壓力,確保系統能高效運作及未來擴展可能。此外,透過尖端材料科技協會,與其他產業分享成功,希望一起響應升級轉型,讓產業進步。
他說,法人單位技術輔導也非常重要,像AI模型優化、感測器精度校正與製程數據標準化,最終讓永湖智慧製造系統符合國內要求,更能對應國際客戶品質管理平台,順利融入全球供應鏈。
AI助一臂之力生產良率保持99%以上
廖元宏表示,設備轉型成果非常明顯,從數字看,導入國產智慧設備使產能利用率提升約40%,且生產良率可穩定保持在99%以上,至於AI瑕疵辨識技術讓檢出率提升到100%,降低人工成本。
提到未來展望,廖元宏說,將持續強化碳足跡追蹤和預測分析能力,打造更細緻環境管理指標。不只做材料,更期待成為智慧製造和永續解決方案領導者,帶動整個產業往綠色、智慧方向邁進。
AI、自動化與淨零碳排台灣製造業站上世界前端
廖元宏建議政府,可從協助不同產業做「減碳路徑規劃」著手,與產業專家制訂量身訂製技術路線圖,為各產業規劃合乎實際減碳目標與步驟,接著推動「碳足跡的標準化」,讓台灣產業接軌國際。
此外,廖元宏表示,「潔淨能源的布局」應加快節奏,跟上國內產業實際電量需求,避免企業生產成本壓力驟升。
廖元宏說,AI、自動化與淨零碳排非3條獨立的路,而是完整系統,唯有3者合力,台灣製造業才能真正站上世界前端。
永湖集團有台中市豐原區廠區及中國廣東東莞生產據點,主要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品,包括高階自行車、汽車零配件、運動器材、棒球棒、醫療器械與辦公傢俱等。
集團執行長廖元宏告訴中央社記者,永湖有50年技術經驗,一開始製造木製網球拍,1984年從日本引進碳纖維技術後,進入複合材料製造領域,他2007年接掌公司後,跨入自行車產業。
他說,永湖著重開發高階碳纖維自行車,是少數從材料、製造、整車、組裝及運輸整合的公司,並跨足汽車零配件產業。
打造智慧化工廠 提升營運效能
永湖2020年在豐原打造高階碳纖維智慧化新廠,引進國產智慧化含浸機,並與國產廠商溝通討論如何智慧製程監控。走進廠房內,井然有序的各產線自動化營運,人員來回穿梭緊盯螢幕監視生產狀況,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專注討論製程研發,整個工廠彌漫科技感。
廖元宏說,早期製造工藝依賴經驗豐富老師傅,雖有豐富經驗與手藝,主要靠肉眼檢測和手感判斷以維持產品品質,難免存在不穩定性與主觀問題,無法保證大量生產時的品質。
AI運用部分,廖元宏說,一開始先收集製造數據,透過影像自動判讀生產品質,降低產出不良率,搭配自主研發智慧製造管理系統,讓整條產線製程資訊完全透明化、數據化且可追溯,提供品質管理和持續優化強大支持。
自行培養AI人才 成為智慧製造決策者
永湖碳纖維預浸布產線結合AI瑕疵辨識技術,替代傳統人工檢測,藉高速影像分析,即時偵測材料表面或含浸過程中瑕疵,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和效率。
廖元宏表示,起初嘗試運用AI技術時,技術開發人員花很多心思,除要判讀瑕疵,結合機器手臂標示瑕疵處,再導入傳統設備中,屬跨領域整合運用,是不容易的挑戰。
他說,要覓得相關製造結合AI領域人才相當困難,最後決定內部培訓,透過顧問指導AI技術,再導入製程中,每月固定開課,讓全體人員學習,使員工不是單純勞動者,變成智慧製造系統上決策者和管理者。
廖元宏表示,透過這些轉型培訓,使員工感受工作不再只是重複性體力勞動,工作上更有挑戰性及價值,職涯發展空間更大,也提升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大幅減少企業轉型阻力。
三方輔導走向智慧製造幫助產業升級轉型
永湖打造智慧製造,透過政府政策補助、公協會產業交流、法人單位技術輔導,三者相輔相成邁向智慧製造。
廖元宏說,政府補助減輕設備投入的資金壓力,確保系統能高效運作及未來擴展可能。此外,透過尖端材料科技協會,與其他產業分享成功,希望一起響應升級轉型,讓產業進步。
他說,法人單位技術輔導也非常重要,像AI模型優化、感測器精度校正與製程數據標準化,最終讓永湖智慧製造系統符合國內要求,更能對應國際客戶品質管理平台,順利融入全球供應鏈。
AI助一臂之力生產良率保持99%以上
廖元宏表示,設備轉型成果非常明顯,從數字看,導入國產智慧設備使產能利用率提升約40%,且生產良率可穩定保持在99%以上,至於AI瑕疵辨識技術讓檢出率提升到100%,降低人工成本。
提到未來展望,廖元宏說,將持續強化碳足跡追蹤和預測分析能力,打造更細緻環境管理指標。不只做材料,更期待成為智慧製造和永續解決方案領導者,帶動整個產業往綠色、智慧方向邁進。
AI、自動化與淨零碳排台灣製造業站上世界前端
廖元宏建議政府,可從協助不同產業做「減碳路徑規劃」著手,與產業專家制訂量身訂製技術路線圖,為各產業規劃合乎實際減碳目標與步驟,接著推動「碳足跡的標準化」,讓台灣產業接軌國際。
此外,廖元宏表示,「潔淨能源的布局」應加快節奏,跟上國內產業實際電量需求,避免企業生產成本壓力驟升。
廖元宏說,AI、自動化與淨零碳排非3條獨立的路,而是完整系統,唯有3者合力,台灣製造業才能真正站上世界前端。
- 記者: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16日電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