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必須辭職」到「我們要入股」 川普戲劇性轉折曝光與英特爾「微妙關係」

[周刊王CTWANT]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上任僅5個月,就遭逢上任後最大危機。8月初,白宮外傳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因其過往與中國軍方的牽連,要求其下台;英特爾高層隨即連夜滅火,緊急安排在華府的說明行程。8月10日,陳立武飛抵華盛頓,11日進入橢圓形辦公室,當面向川普與商務部長魯特尼克(Howard Lutnick)、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解釋自身背景與英特爾在美國製造的重要性,試圖扭轉情勢。
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而這場會談結果讓風向驟變。川普不再堅持撤換人事,但交換條件是將2022年《晶片法案》(CHIPS Act)中原本承諾給英特爾、尚未撥付的近89億美元補助,改作購買公司約10%股權,政府並以小幅折扣入股,成為最大股東;已撥付的22億美元補助維持不變。雙方另設保護條款:若英特爾未來出售多數製造業務,政府可再折價增持5%,等同為「賣廠」設下一道毒丸。
這場急轉直下的政治與產業交會,源自7月底陳立武曾任職的益華(Cadence)以1.4億美元和解違規對華輸出技術案。8月7日早上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稱「英特爾執行長有嚴重利益衝突,必須立刻辭職」。英特爾股價當日承壓,董事會與顧問團隊火速啟動危機應對,促成上述會面。川普事後在橢圓形辦公室說「他進來,見了我,我很喜歡他,我說『美國應該擁有英特爾的10%。』他說『我會考慮。』」
但資本結構的劇烈調整,並未解決英特爾最核心的技術與接單困境。英特爾是於1968年由諾伊斯(Robert Noyce)與摩爾(Gordon Moore)所創辦的半導體巨擘,在PC時代靠奔騰與「Intel Inside」聲名大噪,卻在手機與AI浪潮掉隊,設計端被輝達(NVIDIA)領先,製造端被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與其他對手超越。
英特爾前任執行長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大力遊說《晶片法案》,為英特爾爭取約110億美元補助與110億美元貸款,用於俄亥俄與亞利桑那等地擴產,但專案推進緩慢、本業轉型卡關,延誤層出不窮。英特爾目前市值約1100億美元,僅剩網路泡沫高峰時的一小部分,自去年初以來累跌約50%。
今年3月走馬上任的陳立武拒絕分拆虧損的製造部門,稱自己「接手了一副很爛的牌」。7月他宣布年底前裁員15%、取消數十億美元投資、再度延後耗資200億美元的俄亥俄新廠進度,並在內部備忘錄強調「不再有空白支票」。
英特爾第二季製造部門單季虧損達32億美元,外界擔憂財務壓力與技術追趕雙重夾擊。智庫蘭德公司顧問吉米・古德里奇(Jimmy Goodrich)評估「英特爾需要大量幫助,而美國也需要英特爾」,期盼這筆入股能帶來正面連鎖效應。
白宮在尋求「更多幫助」的同時,也試探產業合作的可能。魯特尼克近月向多家科技巨擘諮詢,甚至探詢台積電、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美光(Micron)是否存在與英特爾交易的空間。會後不久,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由孫正義(Masayoshi Son)領軍拋出20億美元投資,與其在海湖莊園(Mar-a-Lago)承諾於美國投入至少1000億美元AI資本的步調一致。市場也傳出,軟銀年初曾討論過收購英特爾製造資產的可能性。
但錢並非萬靈丹。伯恩斯坦分析師拉斯岡(Stacy Rasgon)直言,20億美元加上89億美元換股,放在動輒百億級的先進製程投資面前「稱不上改變賽局」。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協助英特爾盡快在美國量產最先進晶片;這意味著必須撮合關鍵客戶下單。陳立武近期已會見多家潛在客戶,包括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爭取對下一代製造節點的承諾。川普也公開讚許庫克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加碼美國投資。不過,在需提前數年規劃的高度專業化製程中,要讓客戶從台積電轉單至英特爾,缺乏強大誘因恐難實現。
回到這樁「從喊退場到同桌簽約」的戲劇性回合,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穆昆達(Gautam Mukunda)用《星際大戰》比喻「這有點像黑武士的轉折,關係能在一場會議後劇烈翻轉,就也可能再次翻轉。」
陳立武與魯特尼克在商務部合影、步伐輕快;隨後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總統共同簽下政府入股文件,川普還提出要親自把名字簽上去,並說他希望能「讓英特爾再次偉大」。下一步,則看英特爾能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實際訂單與可量產的先進製程。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