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一旦失去核心技術 台灣也不重要了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數度對外宣稱台灣台積電竊取了美國晶片,揚言對晶片刻100%關稅。近來又傳出要台積電入股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公司,挽救英特爾公司的經營頹勢!受到高度關注。

目前最新傳聞是英特爾分拆成晶圓代工與產品設計兩大業務,台積電、美國政府與其他企業聯手入股晶圓代工,博通接手產品業務,但目前涉入英特爾分拆傳聞的公司都拒絕回應。知道內情人士說,協議中的條件是台積電出資入股,英特爾以設備入股,重中之重是台積電必須技術轉移!

台積電高階晶片製造傲視全球,其技術及良率遠遠超前全球的半導體晶片公司,美國川普政府以政治力威脅台積電出資技轉一家日落西山的企業,不但對台積電的經營績效出現負擔,尤其是將技術轉給美國企業,等同是將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及成果,拱手讓出。以美國過去對日本半導體、韓國半導體產業的修理傷害,台積電公司高層應該引以為戒。

其實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利弊,坊間專家都有評估,台積電公司也相當得明白,目前台灣賴政府裝傻裝死,對台灣經濟的治理無方,在台積電公司股價不再走高,並有長期走軟的趨勢,顯示投資人及公司內部確實對對經營遠景的憂慮!

前立委郭正亮日前在網路節目上指出,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目前台積電的高階晶片,全球經濟發達國家都有強烈的需求,台積電的技術與市場若被川普類強盜方式拿走,台灣就失去了一層保障。換言之,在國際現實利益掛帥,誠信被踐踏的環境下,台灣若不重要,被大國交易出去的危機,可能就大得多了。

專家對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的利弊,有深度的解析

一、潛在利益
1. 緩解美國政策壓力,獲取關稅豁免權**
若台積電接受合作,可能換取美國政府對其進口設備或材料的關稅豁免,降低在美生產成本,例如透過控股英特爾晶圓廠或合資模式換取政策優惠。此外,配合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戰略,有助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避免因中美對抗導致市場受限。

2. 擴大美國市場影響力與產能
合作可能使台積電進一步整合英特爾在美國的晶圓廠資源,加速先進製程(如2奈米)在美國的落地,並擴大產能規模。例如,台積電已規劃亞利桑那州第三廠提前動工,若結合英特爾既有廠房,可縮短建廠時程。

3. 扶植英特爾代工業務,分散客戶依賴
英特爾若分拆代工部門,台積電透過技術入股可能間接強化與美國客戶(如蘋果、高通)的合作關係,甚至開拓英特爾原有客戶群,分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二、主要風險與弊端
1. 技術外流風險,威脅領先地位
- 台積電需向英特爾員工揭露先進製程(如2奈米)的技術細節與營運機密,可能導致核心技術被競爭對手掌握,削弱其全球代工龍頭的技術護城河。
- 雙方製程技術差異大(如EUV設備使用方式不同),技術移植需耗時調整,可能影響台積電研發資源配置。

2. 破壞「純代工」商業模式,影響客戶信任
台積電長期以中立代工模式吸引客戶(如蘋果、輝達),若與競爭對手英特爾合作,可能引發客戶對技術外洩的疑慮,甚至轉單至三星等其他代工廠。

3. 政治壓力下的戰略被動性
- 美國政府主導合作的本質是「扶植英特爾」而非市場導向,台積電可能被迫放棄主導權,例如在合資企業中讓渡營運決策權。
- 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如關稅、補貼調整)可能迫使台積電持續讓步,例如川普擬取消拜登時期的補貼,進一步提高在美生產成本。

4. 長期競爭格局改變
若英特爾藉此突破技術瓶頸,未來可能重返代工市場,直接威脅台積電的市占率。分析師批評此舉形同「美國公然搶劫台灣技術優勢」。

三、專家綜合評估
1. 「最壞選項」:技術流失 vs. 關稅轉嫁
台經院劉佩真等專家指出,相較於美國課徵關稅(成本可轉嫁客戶),與英特爾合作對台積電的傷害更大,因技術外流將動搖其根本競爭力。

2. 短期衝擊有限,長期隱憂顯著
洛克菲勒資本張致銘認為,半導體廠從投資到量產需數年時間,即使合作成真,未來5-10年對台灣半導體業影響有限,但長期可能削弱台積電的議價能力與技術主導權。

台積電若與英特爾合作,短期可換取美國政策支持並擴張產能,但長期需承擔技術流失、客戶信任危機及競爭對手的潛在威脅。此決策的關鍵在於「政治壓力」與「商業利益」的權衡,而台積電需確保技術保護機制(如分階段授權、限制核心機密揭露)以降低風險。

台灣地震多,曾經某一次大地震,隔天華爾街股票大跌,這就是台灣的科技經濟實力,一旦掀不起漣漪台灣危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