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綠電下的台灣企業: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創值的能源轉型戰略

【記者 郭夢迪/台北 報導】在國際減碳浪潮與供應鏈綠色轉型的壓力下,台灣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綠電價格高昂、供應不足,直接壓縮獲利空間。這不只是能源成本問題,更關乎企業競爭力與全球市場地位的存亡。能否從「被動承受」轉為「主動創值」,將決定誰能在能源轉型的洪流中突圍而出。
全球能源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除美國川普政府外,主要國家紛紛設下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的時間表。然而,這場轉型並非筆直的高速公路,而更像是一條佈滿坡度與障礙的長途賽道。台灣的挑戰在於供給不足與價格高昂的結構性限制,問題核心並不僅是技術落後或市場規模,而是制度設計、利益分配與社會共識的缺口。
再生能源的優勢已成國際共識。它來自陽光、風力、水流、潮汐與生質等自然循環,供應可持續且不會枯竭;運行過程幾乎零排放,可改善公共健康並降低環境治理成本。本地化發展還能減少對進口能源依賴,降低因地緣政治與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並提升能源自主性與安全性。在經濟層面,綠能產業可創造就業、推動技術創新。雖然初期建設成本高,但運轉成本低、燃料成本為零,配合政策與技術進步,長期效益可觀。此外,不同能源型態可因地制宜,生質能更可結合廢棄物利用,推動循環經濟。
然而,這些優勢在實際執行時往往受結構性因素限制。再生能源供應依賴自然條件——太陽能受日照與天候影響,風電需穩定風速,水力則仰賴降雨。儲能技術雖進步,但成本高且容量有限,間歇性問題難完全消除。大型設施需占用土地,易引發利用衝突與生態爭議。雖然運行碳排低,但從製造、運輸到報廢仍有碳足跡與廢棄物處理挑戰,風機葉片與太陽能板的回收經濟性與技術性仍待突破。現有電網多為集中式,與分散式能源接入的適配性不足,升級改造需投入巨額資本。
台灣的難題尤為明顯。受限於地理與氣候條件,加上土地稀缺與用途競爭,再生能源開發難度高。大型光電與離岸風場常遭地方政府與居民反對,涉及景觀、土地與生態保護等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僅少數民眾正確認知再生能源占比,超過半數對政府的綠能目標缺乏信心,反映資訊落差與社會共識不足。在氣候危機與國際減碳壓力下,台灣知名環保公民團體已呼籲AI供應鏈2030年前達成100% 再生能源使用,並要求關鍵半導體製造商提出具體減碳目標,包括全綠電使用、自發自用比例提升及強化國際減碳競爭力。然而,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綠電價格長期偏高,企業為符合各方要求,不得不以高價購電,對毛利率與現金流造成直接衝擊。高價綠電的根源在於供需失衡與制度滯後。若市場機制與政策配套不同步改善,即便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終端價格也難顯著下調。當國際品牌與供應鏈要求一定比例綠電時,若企業只能依賴昂貴的本地綠電,利潤受壓將無可避免。
在此環境下,僅被動採購綠電將使企業陷入成本劣勢與競爭力下降的雙重壓力。高價綠電會壓縮毛利與營運現金流,限制資本配置彈性,長期更可能削弱國際價格競爭力與品牌信譽。在全球供應鏈與主要客戶愈加重視碳足跡與能源來源的情況下,缺乏穩定且具成本效益的綠能方案,將使企業面臨訂單流失、融資成本攀升,甚至被排除於高附加價值市場之外的風險。

▲執業律師、美國會計師汪子博
因此,企業必須由「被動承受」轉向「主動創值」,將能源轉型視為核心競爭力重塑的契機。能源策略應具前瞻性與結構化,將成本穩定性與供應安全納入長期資本配置決策,並優先投資能源效率提升、儲能、自發自用設施及長期購電協議,以鎖定成本並降低波動風險,同時提升碳減排績效,滿足國際採購標準與永續評級。
在財務管理方面,應導入內部碳定價,將能源與碳成本納入財務模型與投資報酬率(ROI)分析,並採用情境規劃與衍生性商品避險,確保在多變的價格與政策環境中維持穩定盈利與資本市場信任。亦可善用綠色債券、永續連結貸款(SLL)等融資工具,降低初期投資壓力。
總體而言,高價綠電將是台灣企業長期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唯有在能源策略、財務規劃與技術部署上同步推進,並積極與政府及社會力量相互協作,企業才能將能源轉型的壓力轉化為競爭優勢,在全球產業格局變動中搶佔先機。(圖文/法學教授汪渡村、執業律師、美國會計師汪子博提供)
- 記者:郭 夢迪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