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熱翻天!小心皮膚也撐不住,肌膚問題頻傳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8期
文/郭岳潭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夏天皮膚病較為常見的主要有4大類,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黴菌或細菌感染,如足癬、股癬、汗斑,以及光敏感性皮膚炎、蚊蟲叮咬皮膚病。
為什麼夏天比較容易造成皮膚病發作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雅棠指出,隨著夏季的來臨,皮膚科診間的情況也開始有所變化,主要原因是夏季的高溫,會讓人體容易流汗,會造成局部皮膚的潮濕和悶熱環境,從而促使某些皮膚病的發作;而汗液長時間留在皮膚表面,也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作用,導致皮膚出現刺激性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免疫問題。
炎熱、流汗,異位性皮膚炎易發作
楊雅棠表示,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無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有可能在夏季發作或惡化,許多患者抱怨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在冬季有所緩解;但隨著氣溫上升,開始出現劇烈的復發,特別是在脖子、手肘、膝窩等部位,症狀更加明顯,常常出現紅腫、發癢等不適感。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發生在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的人身上,尤其是小朋友,由於小朋友的皮膚本來就比成人薄弱,因此當皮膚接觸到刺激物時,反應會更加強烈,異位性皮膚炎就更容易發作。除了兒童,成人也可能會發生異位性皮膚炎,這些患者往往也會合併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
楊雅棠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免疫性皮膚疾病,大部分患者通常從小就會發作,通常病灶處會形成濕疹樣的皮膚病變,例如:手肘的彎曲處、膝蓋、脖子以及臉部等典型部位,並伴隨著癢感,隨著病情進展,皮膚病灶會變得更加乾燥、脫屑,甚至增厚。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通常是因為體質的因素,加上環境的誘因所引起,由於基因遺傳的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容易對外界刺激做出過度反應,當環境中的誘因存在時,如炎熱、潮濕、汗水等,皮膚的不適症狀就容易反覆發作。
預防發作方法,首重保持涼爽
楊雅棠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發作方法,保持環境涼爽是預防的首要措施,應該盡量避免在高溫的外部環境中長時間停留,若必須外出,應盡量避免曝曬陽光;如果需要運動,選擇室內運動會比戶外更為合適,可以減少過度曝曬與汗水的刺激,在室內運動時,記得開啟空調或冷氣,使溫度保持在較為涼爽的範圍,有助於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空調環境下,需要注意空氣的濕度,長時間在冷氣房內可能會讓皮膚過於乾燥,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是另一個風險,可適時塗抹清爽型的保濕乳液,能夠有效防止皮膚過乾。
此外,流汗後應該立即沖洗掉汗水並擦乾,若無法立刻沖洗,應該用濕毛巾輕輕擦拭,再用乾毛巾把汗水完全擦乾,可以防止汗液在皮膚上停留,進而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至於衣物的選擇,應穿著通風良好且能排汗的服裝,避免穿著尼龍或聚酯纖維製成的衣物,這些材料會使汗水無法有效排出,從而加重對皮膚的刺激,建議選擇純棉或運動型排汗快乾衣物,能夠幫助汗液蒸發,減少悶熱對皮膚的負擔。
物理性防曬乳,不容易刺激皮膚
楊雅棠提醒,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選擇防曬產品時需要特別注意,因為皮膚比較敏感,容易對某些成分產生過敏反應,一般來說,建議選擇無香料、無防腐劑的防曬產品,才能夠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在選擇防曬乳時,防曬產品通常根據成分,分為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物理性防曬主要使用無機物成分,如氧化鋅和氧化鈦,通過反射紫外線來達到防曬效果,優點是較穩定,且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然而,物理性防曬的缺點是質地較厚,使用後容易感覺黏膩,並且塗抹後皮膚較為明顯泛白。化學性防曬的成分,通常能夠更快速被皮膚吸收,並且不會留白,但有些人可能對化學成分過敏。
除了防曬乳之外,還可以選擇物理性防曬,例如:穿防曬衣物、戴帽子或撐傘等,可以有效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皮膚黴菌感染,足癬、股癬、汗斑
夏季悶熱潮濕,黴菌或細菌的生長條件更加理想,進而引發皮膚病,常見的有黴菌感染,如香港腳、股癬或身上的汗斑,都容易在夏天發生。
楊雅棠指出,潮濕環境非常適合黴菌生長,這也是為什麼在夏天流汗多,且環境悶熱時,黴菌就容易繁殖並引起皮膚病。
俗稱「香港腳」的足癬,就是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腳部,腳部因為常常穿著鞋子與襪子,環境較為悶熱、潮濕、不通風,恰好成為黴菌孳生的理想場所。
除了腳部,其實黴菌也常見於腹股溝和臀部,就是所謂的股癬,通常發生在大腿、臀部與肚子交界處,這些部位的皮膚會因為接觸而摩擦,容易產生潮濕的環境,尤其是在流汗時,更容易悶熱潮濕,成為黴菌生長的溫床。
Box五指襪,可改善香港腳
楊雅棠強調,避免皮膚長時間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是預防此類疾病的重要方式,腳部應該盡量保持通風與乾爽,避免長時間穿著鞋子和襪子。
研究顯示,穿著五指襪相對於一般的襪子,更有助於保持腳部乾爽,因為五指襪可以使腳趾分開,減少腳趾間的摩擦和濕氣積聚,降低腳臭和香港腳的發生。研究也發現,搭配藥物治療使用五指襪,效果遠遠優於僅擦藥而穿普通襪子。
Box 減重、通風,防股癬發生
股癬的預防方法之一是減少體重,特別是對於肥胖者,減重可以有效減少大腿與臀部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少黴菌感染的機會。
此外,穿著寬鬆、通風的內衣褲,也能幫助避免感染,應避免穿著過緊、不透氣、排汗不良的衣物,減少流汗也是預防的關鍵,流汗後應盡快沖洗並擦乾,保持皮膚的乾爽。
抗黴菌洗劑,有效改善汗斑
汗斑是一種由黴菌引起的皮膚病,主要由皮屑芽孢菌所致,其實每個人體表面都存在皮屑芽孢,然而有些人的體質較為適合這種菌的生長,當這種菌過量生長時,就可能引發皮膚疾病,汗斑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楊雅棠表示,汗斑通常出現於身體的前胸、後背等部位,並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疹子,這些疹子上常伴有細碎的屑屑,可能呈現較深的顏色,也可能顯得比周圍皮膚淺,且通常患者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有時候僅會發現皮膚顏色的異常,部分病人可能會感覺到癢。
汗斑是由於皮屑芽孢菌,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過度生長所引起,容易流汗的人更容易發生,對於較輕微的情況,治療方法通常是外用藥物;但如果病灶面積較大,可能需要口服抗黴菌藥物來控制。
預防汗斑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流汗後立即擦乾身體,保持皮膚的乾爽。此外,定期使用抗黴菌的洗劑,也能有效預防汗斑的復發,建議每星期使用2次,可以定期清除過量的皮屑芽孢菌,從而降低菌群的數量,有助於減少汗斑復發的頻率,使用洗劑時,可以停留在皮膚上數分鐘,再徹底沖洗掉,較能有效殺菌並控制病情。
Box 汗斑、汗疹、汗皰疹,都不一樣
汗斑、汗疹及汗皰疹經常被混淆。楊雅棠指出,汗斑、汗疹及汗皰疹,實際上是不同的皮膚病,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病因與表現形式。
首先,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造成的黴菌感染;汗疹通常是由於高溫和潮濕引起,因為高溫環境下,汗腺容易阻塞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進而引發皮膚發炎反應,產生疹子,也俗稱「痱子」或「熱疹」,較常見於小孩子;汗皰疹是一種出現在手腳部位的濕疹,外觀特徵為小水泡,其實汗皰疹與汗腺並沒有直接的關聯,而是體質性過敏反應,通常出現在手腳部位。
曬太陽起疹,小心光敏感性皮膚炎
曬太陽也是夏季常見的皮膚問題來源。楊雅棠指出,對陽光敏感的人可能會出現光敏感性皮膚炎,這類患者的皮膚對紫外線的反應較為劇烈,當暴露在紫外線下時,引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暴露的部位發生皮膚炎,如臉部、手臂和脖子上,出現癢感和紅疹,這種情況通常是在曬太陽過久後發生。
楊雅棠表示,光敏感性皮膚炎是一種相對較不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春夏季節,皮膚炎的症狀通常在天氣轉暖,紫外線增強時變得更為嚴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在夏季的7、8月,當皮膚逐漸適應強烈的陽光後,病情有所緩解,而冬季紫外線較少,症狀會自行消失,但每年隨著春季來臨,紫外線強度逐漸增強,症狀會再次出現。
要注意的是,光敏感性皮膚炎如果合併其他症狀,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徵兆,例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不僅影響皮膚,還會波及到身體的其他器官。臨床上,醫師會根據皮膚炎的分布區域、病灶顏色特徵,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症狀,來進行鑑別診斷,必要時進行血液檢查,以排除是否存在影響其他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避免過度曝曬,勤擦防曬乳
對於光敏感性皮膚炎的患者來說,由於治療相對困難,無法完全治癒,預防和緩解病情的主要方法,就是減少陽光暴露。楊雅棠提醒,患者應盡量避免紫外線曝曬,尤其是春夏季節,或是透過每天逐步增加日曬的時間,避免突然暴露在過多紫外線下,可以減少強烈的皮膚炎反應,讓皮膚逐漸習慣紫外線的影響。
另外,光敏感性皮膚炎的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防曬,能夠大大減少皮膚炎的發生頻率,除了使用防曬乳,能夠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也建議搭配防曬衣物,如防紫外線衣物,可以減少皮膚直接接觸到紫外線,從而降低因為曝曬所引發的皮膚炎症反應。
如果光敏感性皮膚炎的症狀較嚴重,光是避免曝曬可能無法有效緩解病情,這時就需要使用口服藥物和外用藥膏,來幫助減輕炎症、緩解症狀,從而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
Box 夏季小心蚊蟲叮咬
夏天還有很多與蟲咬相關的皮膚問題。楊雅棠指出,春夏交接時,各種蚊蟲的數量相對增加,也是蚊蟲最活躍的時期,再加上夏天是戶外活動最旺盛的季節,大小朋友會更頻繁外出遊玩或參加各種戶外活動,便增加了與蚊蟲接觸的機會,特別是隱翅蟲、毛毛蟲、跳蚤、小黑蚊等,所引起的皮膚疾病特別容易發生。
楊雅棠表示,蚊蟲主要出現在戶外的叢林或雜草茂密的地方,如果計劃外出,最好使用防蚊噴劑或其他防蚊產品,來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機會。此外,穿著長袖衣物也可以有效保護皮膚免受蚊蟲叮咬的危害。
隱翅蟲、毛毛蟲,千萬別拍打
如果不幸有毛毛蟲或隱翅蟲掉在身上,楊雅棠提醒,切忌用手去拍打或用力拍死,因為隱翅蟲若在身上被拍死,釋放出來的汁液,可能會引起強烈的刺激性皮膚炎,進而使疹子變得更加嚴重。
正確的做法是,將隱翅蟲小心且輕柔地移除,避免對皮膚造成額外的傷害,毛毛蟲同樣需要小心處理,因為如果拍死在身上,纖毛可能會散播開來,並引發大範圍的過敏反應,引起所謂的毛毛蟲皮膚炎。
楊雅棠提到,毛毛蟲的纖毛可能會隨風飄散,落在身上也會引起過敏反應,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到毛毛蟲,皮膚依然會因為接觸到纖毛而出現炎症。
Box 戶外活動,穿著長袖衣物
預防蚊蟲咬傷引起的皮膚問題,楊雅棠建議,第一步是盡量避免暴露在蚊蟲較多的環境中,外出時應穿著長袖衣物,並保持警覺,尤其是在經過樹下或樹林等地方時,注意觀察周圍是否有蚊蟲。
此外,配戴帽子和其他防護裝備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真的有昆蟲掉到身上,應小心地將其移除,避免用力拍打,減少不必要的皮膚刺激。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指甲出現「5大變化=身體警訊」!1圖看懂異狀 冒黑條紋恐是癌症徵兆
·為何有些人愛咬指甲?醫解答「背後真相」:小心染4大病症 戒除方式曝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