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恐會得胃癌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幾乎所有人都有胃部不舒服的經驗,再仔細追問,「是怎麼樣的不舒服?」大家的描述不外乎「胃很脹」、「胃糟糟」、「不能餓,一餓就痛」、「胃痙攣」、「消化不良」、「食欲很差」、「火燒心」這類不舒服的感受;當出現胃難受、不舒服的情況,「你會怎麼處置?」,很多人的首要作法通常都是「到藥房買胃藥服用」、有些人會「看中醫調理」,或「看居家附近的內科、家醫科診所」,多半都是在「未見好轉」下,才會掛「肝膽腸胃科的診」°再進一步探詢:「你覺得胃不舒服會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嗎?」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覺得「太難回答了吧!」
胃難受是幽門螺旋桿菌作亂?
一般人的認知裡,胃突然怪怪的不舒服,無論是胃脹、胃痛、胃潰瘍、胃發炎等,通常會跟壓力太大、吃太多、吃不下、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有關,怎麼會跟幽門螺旋桿菌扯上關係?有些人甚至對幽門桿菌很陌生,這是人生經歷中少有的經驗,所以不理解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50多歲的蔡專員就是如此,長期以來有胃糟糟,還有吃完飯後沒多久,就開始不舒服的症狀,過去有吃西藥過敏的不愉快經驗,又很不喜歡各項檢查,所以她習慣看中醫,服用中藥調理胃部的不舒服,曾經有問過看診中醫師究竟得了什麼胃病?有一位中醫師告知是「慢性胃炎」,與壓力、不良飲食有關,所以一直以來,就會將胃糟糟、胃痛的症狀與慢性胃炎劃上等號,並沒有多想是不是尚有其他原因引起。
最近又出現胃糟糟、胃痛症狀,服用中藥超過一個月未見改善,在家人勸導下,掛了肝膽腸胃科的門診,只是一聽要做胃鏡檢查,蔡專員又猶豫了,因為做過胃鏡檢查的朋友都覺得不好受,後來看診醫師提到「檢查時間約8至10分鐘,放輕鬆、接受醫師、接受胃鏡,聽從醫師的指令,是可以輕鬆完成」,加上想到不能在拖延病情了,所以答應胃鏡檢查,才發現是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潰瘍,醫師開立的是三合一療法,一種胃藥加上兩種抗生素。經過藥物治療後,終於有了笑顏。
蔡專員不解的是,幽門桿菌是什麼樣的細菌?怎麼會跑進胃裡面作亂?更麻煩的是自己還不知道?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未能根治罹胃癌風險高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細菌,特徵是螺旋狀、有纖毛,會透過唾液、嘔吐物或糞便,以及受污染的食物或水進行傳播,很容易進入到消化系統。其實很多人都會受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只是感染後,不見得會出現立即性臨床症狀,可是有些人卻會因胃感染後導致胃酸過多,可能併發胃炎、消化性潰瘍症狀,如果未能及早根治,甚至會提高胃癌、胃淋巴癌的風險,所以不能輕忽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曾在臉書發文發文分享,一名40歲女性患者因為忽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最終罹患胃癌第三期,所幸在經過三年積極治療和調理之後,狀態恢復良好,
因此提醒大家要重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重要性,及早檢測與治療,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