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特異性抗體納入健保 復發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再添即戰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台灣最常見的淋巴瘤之一,雖然部分患者能在初期獲得治癒,但因其惡化程度高且進展快速,一旦復發便顯得極具挑戰。統計顯示,復發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僅約半年,因此治療必須爭分奪秒。為了提升病友治療的可近性與即時性,健保署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將「雙特異性抗體」納入第三線治療給付,讓符合條件的患者可立即受惠。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表示,此次健保給付針對「復發性或難治性DLBCL」、且「曾接受至少兩線全身治療」、同時具「CD20抗原陽性」的患者。若經過兩個療程以上仍復發、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者,醫師即可為病人申請使用,最長可達12個療程。預估每年約有200名病人能受惠,平均每人可減少350至400萬元藥費支出,對病友及家庭而言都是重大的負擔減輕。
復發與難治性 增加治療困境
淋巴瘤依型別分為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台灣超過九成病例屬於後者,而DLBCL則是其中最常見的亞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指出,DLBCL常侵犯全身器官,且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第一線治療以「R-CHOP」組合為標準療法,大約六成患者能達到完全緩解。
然而仍有約三成患者在緩解後復發,另有一成患者無法緩解,這些案例便屬於「復發性」或「難治性」DLBCL。即使接受高強度化療與自體幹細胞移植,仍可能面臨再次復發的困境,讓患者與家屬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
雙特異性抗體獨特免疫機轉 延長無復發期
雙特異性抗體屬於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具有雙重結構,一端能鎖定癌變B細胞的CD20抗原,另一端則結合免疫T細胞的CD3受體,藉此活化T細胞並引導其精準攻擊癌細胞。
黃泰中理事長提到,臨床試驗證實,超過半數接受治療的患者可獲得緩解,其中超過四成能在平均42天內達到完全緩解。長期追蹤顯示,部分患者的無復發期可長達30個月,相較於過往僅半年存活的困境,治療成效顯著。
第三線治療日益多元 患者選擇更多
目前DLBCL第三線治療選項包含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以及CAR-T細胞治療。黃泰中理事長表示,ADC藥物結合單株抗體與化療分子,能針對癌細胞釋放藥效;CAR-T則透過基因工程強化患者自體T細胞,再回輸體內發揮攻擊效果。
不過CAR-T在台灣僅有少數醫院能執行,且需跨國製程,治療等待時間長達三個月。相較之下,雙特異性抗體已經配製完成,可在健保核准後立即使用,且不限院所,對病況急迫或不便跨區就醫的患者更具優勢。
納入健保給付 帶來臨床與經濟雙重意義
雙特異性抗體的納入,不僅符合2025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ational Cancer Comprehensive Network, NCCN)指引中「第三線首選」的地位,也使台灣治療策略與國際同步。黃泰中理事長指出,對患者而言,這不只是臨床治療上的即時選項,也減輕了龐大的藥費壓力。葉士芃理事長強調,DLBCL仍屬可治癒癌症,面對治療工具持續擴充,患者即使復發也不應放棄希望,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爭取更佳的長期存活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長輩睡不好認知功能易出問題! 長庚醫院研究揭睡眠品質與腦淋巴關係
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選擇增添新解方 BTK抑制劑合併療法受關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