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減退,小心早期失智症找上門!醫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防失智
每年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提醒全球共同關注失智症議題。隨著台灣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人口正快速增加,對家庭、社區及醫療體系帶來龐大的衝擊與挑戰。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換句話說,每1百位長者中,約有8位罹患失智症,且隨著年齡增長,罹病率將顯著上升,顯示失智症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郭佳倫表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的結果,而是一種腦部疾病。早期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記憶力明顯減退、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情緒或行為異常改變,甚至可能迷失方向或對時間、地點失去判斷。這些症狀往往被誤認為只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導致延誤就醫與治療的最佳時機。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診斷與治療,不僅有機會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還能大幅提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郭主任進一步指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腦力活動,如閱讀、學習新事物或參與益智活動,以活化大腦連結;規律運動則能促進血液循環並維持腦部健康;飲食方面,建議採多樣化且均衡的地中海型飲食,並減少高糖、高鹽攝取。此外,積極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並維持良好的社交互動、避免長時間獨處,都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與節制飲酒,同樣是保護腦血管與維持整體健康的重要措施。
長輩一起揉麵團搓湯圓,維持良好的社交互動、避免長時間獨處。(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丁碩彥院長表示,失智症的防治不僅需要醫療體系的努力,更仰賴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草屯療養院將持續推動早期篩檢、診斷與治療,並結合社區資源,提供多元支持,協助患者與家屬共同面對挑戰。丁碩彥院長呼籲民眾正視失智症,從日常生活做起,培養健康習慣並多加關心長輩狀況,唯有全民攜手,才能打造失智友善、安心共好的社會,只要及早面對、積極尋求協助,就能讓患者與家屬不再孤單,並在愛與支持中持續前行。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小兒腸胃炎最擔心嚴重腹瀉脫水!陳欣如中醫師:5要訣腸胃炎日常調理
腰痛揪凶手,恐隱藏在薦髂關節!林杏青醫師:薦髂關節自我保養3動作
深層睡眠下降,恐增失智症風險!尤冠棠醫師:6大方法改善「腦部水管」堵塞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9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