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者髖關節骨折增 新式人工髖關節置換重拾行動力

高齡長者髖關節骨折增 新式人工髖關節置換重拾行動力

【NOW健康 李蔚萱/高雄報導】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兩成。髖關節骨折是長者常見且影響深遠的傷害,不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更會造成行動能力喪失,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因此,維持良好的骨骼健康與肌力鍛鍊,應成為老年生活中的首要課題,以有效降低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不幸發生髖關節骨折,現今的新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能大幅減輕手術帶來的疼痛,並改善術後的不便,讓患者更快重拾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騎腳踏車摔倒數月後才發現左股骨頭骨折! 持續疼痛應速就醫


重仁骨科醫院陳良美醫師指出,近年來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患比例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因骨質疏鬆,一旦跌倒便容易造成髖關節骨折;同時,髖關節長期磨損也常導致退化性髖關節炎。此外,若因酗酒或其他因素引起股骨頭壞死,當病程進入末期時,人工髖關節置換往往是唯一的治療方式。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為微創技術,能夠在手術過程中減少肌肉破壞、縮小傷口,不僅降低出血量,還能大幅縮短術後恢復期。由於復原速度快、生活品質顯著提升顯著,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因此明顯增加。


陳良美醫師強調,臨床上遇到髖關節出現問題的患者,醫師通常會先安排藥物治療、注射或復健等保守療程;若經上述治療後仍無明顯改善,甚至因疼痛而影響日常行動與生活品質,表示髖關節結構可能已經受損,這時便會建議考慮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近年來,人工關節置換術在手術技術、關節材料與術後照護三大面向均有長足進步,使患者能更快恢復日常生活。以一位實際案例為例:去年4月,一位患者因騎腳踏車摔倒後,左髖持續疼痛,原以為只是骨質疏鬆,因而長期接受藥物與止痛治療,但效果有限。直到12月來到本院檢查,才發現其實是左股骨頭骨折;後來在醫師建議下,她於今年1月接受了左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活動力逐漸回升。短短半年,她便已能順利完成冰島旅行,再次自在地享受生活。這也顯示,隨著醫療進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能大幅縮短恢復期,讓患者重拾行動自由與生活品質。


新一代人工髖關節壽命更長!術後照護學問大 醫師提醒注意事項


然而,陳良美醫師提醒,人工髖關節能維持多久,主要仍取決於醫師的手術經驗與病患的生活習慣。例如,若經常從事劇烈運動,關節可能較快出現磨損,維持的時間也會相對縮短。雖然新一代人工髖關節的耐用度已有明顯提升,但若患者在20、30歲就因故接受置換,隨著時間推移,仍有可能需要再次手術。畢竟再先進的材質,也難以一輩子都維持如初,仍需視個人狀況與後續照護而定。


陳良美醫師叮嚀,術後前1~2週應使用拐杖輔助行走,同時進行肌力訓練,以降低跌倒風險並促進恢復;大約術後3個月左右,便可逐步回到日常正常生活。日常照護對於恢復速度與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至關重要。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並適量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再搭配適度的日曬,以維持骨骼強健並預防骨質疏鬆。運動則需循序漸進,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或爆發性活動,初期可選擇健走、騎腳踏車或游泳等較為溫和的方式。術後應避免盤腿、翹腳等姿勢,足球、滑雪等高衝擊性運動,以降低髖關節脫臼的風險。


在居家生活上,應保持動線順暢,移除雜物與障礙,並注意地面防滑,藉此降低跌倒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髖關節置入後,若出現肺炎、牙齒感染或尿道炎等情況,細菌可能透過血液傳播至人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甚至可能需要再次更換人工關節。因此,若需要接受牙科治療,務必事先告知牙醫師自身的手術病史,並在必要時配合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風險。


總的來說,透過良好的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安排、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在醫療過程中的正確告知與防護,皆能幫助人工髖關節維持長久穩定,讓患者安心恢復日常生活,並大幅提升術後的生活品質。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皮膚病是體內老廢物質代謝出狀況 中醫治療掌握4要點
▸洗頭大把掉髮別慌! 中醫揭落髮與壓力、氣血不足有關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