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流是什麼?遇到離岸流怎麼自救?專家教「海邊戲水」保命原則

炎炎夏日海邊戲水,許多人不懂先觀察海岸地形、風浪、天氣,恐釀溺水或災害意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由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解析基礎觀念,到底潮汐與潮差、水位變化怎麼看?「離岸流」該如何辨識?游泳時遇到離岸流或被海流帶走,又該怎麼自救?多一分認識與謹慎,就能離危險遠一些。

小編教練上個週末和志工教練團帶著4089救生班到金山下寮海邊進行海訓,下海正式操課的空檔,向學員們簡單介紹海洋概況與到海邊上課要注意到的一些現象。這些基礎觀念,一般要去海邊戲水的民眾也應該要知道,順便分享出來。



天氣狀況不佳別戲水

避免在氣候不穩定時戲水,降低意外風險。出發前一定要查詢天氣預報,可查詢中央氣象署或其他付費APP,避免雷雨、颱風、大風浪天到海邊戲水。注意紫外線過強的話,防曬措施要做好。



潮汐與潮差注意水位變化

了解水位變化避免被困或遭遇突如其來的深水。要了解這時間是大潮還是小潮、平潮,還有當天的漲、退潮時間。台灣地區的潮差,可以有0.5~2公尺的落差。一般退潮時容易被帶出外海,漲潮容易被沖上岸邊。潮差大的區域如港口、峽灣容易有水流加速上升和拉回的危險。



風浪大小與種類這樣判斷

分辨不同風浪,判斷風險等級。風速與浪高預報,一樣可以參考氣象局資料或海浪APP,風速超過5級或浪高超過2公尺不建議下水。還要學著辨識浪的浪型:

  • 破碎浪:浪衝上岸後浪頭前緣破碎成白浪,表示浪頭溫和,適合一般玩水民眾。
  • 翻捲浪:浪衝上岸後,浪頭前緣向前彎捲後落水,力道強勁,適合水性好的玩家,但也可以發生危險。
  • 衝擊浪:一般發生在岩岸、港口等地形,遠處無明顯浪頭,靠岸才激起強大浪花,能量強,危險性高。


海灘地形有潛在風險

理解不同地形的潛在風險:

  • 緩坡沙灘 vs. 急坡沙灘:急坡沙灘浪反彈力強,容易被衝擊倒地或拉出外海。
  • 沙灘下陷:水深驟變容易瞬間踩空落水。
  • 礁岩或堤岸地形:浪大時容易被衝擊或撞、夾傷


離岸流是什麼?

識別與應對離岸流,避免被拉向外海。觀察特徵:

  • 中間平靜、兩側有浪
  • 白色泡沫被帶離岸邊
  • 沙灘某段退潮快、不起浪

應對方式:不要對抗,平行岸邊游脫離流域,再斜向岸邊游回



沿岸流是什麼?

沿岸流的特徵是浪斜向拍打岸邊,人會感覺被「橫向帶走」,稍不注意會被拉近離岸流區或帶向海岸礁岩區,發生危險。

因應方式:

  • 要熟悉地標、設定進出水點
  • 不要單獨戲水,在海上要經常保持與救生站的視線連結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