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媒報導烏克蘭人戰時生活 劇場、社交延續希望

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來,約400萬烏克蘭人被迫遷徙。隨著生活被顛覆、家園被遺棄,甚至親人不幸喪生,捷克媒體Expats.cz採訪在基輔的烏克蘭人與外國人,探討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透過劇場、社交活動延續希望。

經營ProEnglish Theatre的烏克蘭人Alex表示,「持續工作是我對抗戰爭的方式」。2022年,這間劇院一度被作為防空避難所。然而,Alex的創作從未停歇,那年他與劇團共製作5部戲劇,甚至還國際巡演。

Alex說,他的未來在烏克蘭,並希望透過表演持續幫助他人,因為他相信戲劇可以對改變人們的觀念。Alex也特別辦了一個退伍與現役軍人的劇團,當他們站上舞台,觀眾會以全新角度看待。「這讓他們有空間發聲,這對心理療癒與復健有很大的效果」。

在基輔經營社交活動已有7年、The Big Meet的活動策劃人Olga Kearley說:「戰爭剛開始時,一切都停擺了,The Big Meet也被迫中止。大家都在努力活下去,哪還有空間社交?」

Olga還說:「我真的希望等我們勝利後,很多被迫離開的人會回來。這個國家還有太多值得完成的事,還有無數美好的未來。」

The Big Meet多年來連結外籍與本地社群,隨著情況逐漸好轉,2023年1月The Big Meet又重新開始,陸續有新外籍人士來到基輔,也有很多人選擇留下。Olga還與其他成員一起支援動物收容所、志願醫療人員與本地公益。

不過Olga也坦言,戰爭讓她筋疲力盡,「大約6個月前,我做出艱難的決定搬走,—部分是為了心理健康。」但她對未來仍抱持樂觀態度,「我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我相信烏克蘭有值得建設的未來」。

基輔國立大學碩士生Arina在2023年初離開烏克蘭、前往德國謀職,但後來因母親病重而返家。她說:「我不想離開烏克蘭,這裡是我家,家人與朋友都在這裡。但俄羅斯的砲擊與轟炸太頻繁,我很害怕會喪命。我必須離開。」

因為語言的隔閡,Arina表示,在德國始終無法完全融入當地文化。她在德國擔任餐廳服務生,雖然德國薪資遠高於烏克蘭,但Arina未打算長期留下,「當我母親病情惡化時,我覺得自己必須回來」。談及未來,她對美國總統川普是否會堅定支持烏克蘭感到擔憂。

長住基輔的俄羅斯人Maryna說:「戰爭爆發後,我從未離開。雖然收到很多讓我離開的邀請,但我留下來,為了我病重的公公、我的狗,還有基輔附近的一塊地。我也因為戰爭失去了工作。」

Maryna表示,她去年痛失兩名堂兄弟,一人在前線陣亡,另一人死於砲擊。當被問及對未來的計劃時,Maryna表示她別無選擇,只能留在烏克蘭。

Maryna說:「我會留下來。如果大家都離開了,還會有誰留下?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會為它(烏克蘭)戰鬥到底。我是俄羅斯人,我已經失去了許多無法或不願面對真相的朋友。但我知道自己堅守的是什麼。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