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代理到亞洲貿易樞紐:雙喬國際楊承翰的整合戰略學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主筆專訪】在台灣家電與通路產業這盤瞬息萬變的棋局裡,有一個品牌選擇走出不同的路。沒有龐大的製造工廠,沒有明星代言的華麗開場,卻憑著一條清晰的邏輯——從通路出發、以品牌為魂、用服務築牆,在激烈的市場中穩步開局。這就是雙喬國際(TWINS SELECT)創辦人楊承翰(Eric)。
他從外商高管轉身創業,以務實的「水牛精神」在擁擠市場裡闖出一條新路,讓台灣品牌代理不再只是「代銷」,而是能與國際品牌平起平坐的主動整合者。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從高毛利 IP 到品牌生態/避開重資本、掌握現金流
「創業初期,我沒辦法跟別人拼工廠、拼產線,所以就從通路和品牌開始。」楊承翰語氣平靜,卻帶著決斷的力量。他選擇以高毛利的IP商品切入市場——從迪士尼、Hello Kitty、Doraemon授權商品起家,靠著穩定粉絲群與通路轉換率,建立現金流的基礎。「那是一種策略性的迂迴。別人投資設備,我投資品牌與關係。」
這個策略讓雙喬奠定了後續跨足多品牌、多品類的基礎。隨後,他導入特福、美亞、義大利品牌鍋具,以多品牌組合拉高客單價,實現「兩至三倍營收提升」。
切通路、切品牌/B2B代理與電商整合的策略賽局
在電商成長的年代,他更早看見「品牌代理+B2B電商導入」的潛力。以「切通路」模式與聲寶等原廠合作,負責MOMO、PChome、Yahoo上架、行銷與物流,降低備貨壓力、維持品牌調性。
「通路是血脈,品牌是靈魂。」他將代理角色定義為從「賣家」進化為「準原廠」——同時掌握行銷、售後與品牌形象。在他心中,Dyson與恆隆行正是品牌代理升級的標竿。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疫情後的通路變革/從成交導向,走向「存在感經濟」
疫情催化了「宅經濟」,也改變了電商的定義。「電商平台不只是貨架,而是舞台。」如今企業要具備影像製作、內容撰寫、數據分析等全媒體能力。「行銷團隊幾乎等於半個媒體公司。」展會型態也全面轉變。「以前是成交會,現在是存在證明。」品牌參展不再求簽單,而是爭曝光、爭心智。因此他導入AI與SaaS工具優化投放,以數據驅動ROI與ROAS,讓品牌在分散流量中仍能被看見。
以痛點為核心/從韓國風扇到寵物經濟的微創新哲學
「產品不只是賣,而是解決問題。」這是他創業信念。他代理韓國手持風扇,與原廠共同開模、客製適合台灣氣候的機種。新款風扇加入「剩餘使用時間演算法」,以使用時間換算取代電量百分比,降低退貨率。同時,他重視法規與合規門檻。「BSMI認證是護城河。」這道防線讓品牌免於水貨侵蝕,也確保價值穩定。如今,他延伸布局寵物市場與文明病按摩產品:「少子化讓毛孩變家人,這是下一個家庭經濟圈。」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物流自動化與心智服務/當「售後」成為品牌的第二次銷售
記者與楊承翰分享PChome林口A7智慧倉庫的見聞——機器人快速搬運、訂單進出貨率達97%,下單至超取平均不到12小時。「台灣的物流時效,是亞洲最具競爭力的市場資產。」他深以為然。
但比速度更關鍵的,是他對售後體驗的設計。雙喬以「全省到府收送+備用機制度」顛覆市場常態,讓無據點成為信任優勢。「維修等待,是客戶最痛的時候。我們希望這段時間能讓他感覺被照顧。」他相信,售後不是成本,而是品牌的長期投資。
從「水牛精神」到「亞洲最大品牌貿易商」
「低調做人,高調做生意。」是他的企業哲學。對內尊重專業、充分授權;對外以行動證明實力。「創業初期最難的,是花自己的錢。」他笑說。如今,他的願景更清晰——「成為亞洲最大的品牌貿易商。」靠的是貫穿研發、通路、售後、金融的全鏈路競爭力,一步一腳印。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品牌,是信任的延伸
從授權商品到家電生態,從通路切入到品牌共創,雙喬國際的故事,是台灣中小企業進化的縮影。它證明了:品牌不是名字,而是信任的總和;通路不是販售,而是服務的舞台。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市場長征中,楊承翰以「水牛精神」踏實前行,讓台灣品牌代理從邊緣供應者,成為能與世界對話的創新樞紐。或許,他真正想做的,不只是賣家電、做代理,而是打造一個以人為本、以服務為魂、以共好為信念的永續品牌生態。
在這個流量碎片化、競價失衡的時代,能被記住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能讓市場記得——服務的溫度、品牌的誠意,以及那份低調而堅定的力量。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