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症狀多元 短暫麻痛與味覺異常也是發作前兆

不少人以為癲癇就像電視演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其實癲癇症狀多元,奇美醫院今天表示,許多癲癇病人發作可能是一瞬間發呆、語塞等,甚至短暫麻痛與味覺異常也是發作前兆。

45歲李姓男子初次就診前,出現斷續左上肢麻痛感、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每次10多秒後自行緩解,無其他肢體無力抽搐等異常,3個月後李男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而急診,電腦斷層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斷是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朱庭瑩指出,不少人以為癲癇就像電視演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其實癲癇症狀多元,許多人發作可能是一瞬間發呆、語塞、感覺異常,或反覆做出無意識動作,容易被忽略,或被誤判為情緒、心理、老年失智等。

朱庭瑩表示,癲癇是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異常放電會有相對應症狀,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言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或短暫失去意識等,都可能是癲癇表現。

造成癲癇「疾病」非常多,從先天性發展異常到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都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疾病(阿茲海默症晚期),但約50%至70%癲癇原因不明。

統計顯示,全球癲癇盛行率大約0.5%至1%,台灣約有10萬人至20萬人罹患癲癇,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病,許多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空白,行為怪異,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讓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

朱庭瑩說,一旦確診癲癇,正確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多數病人長期規律用藥後,有效控制發作。但癲癇藥物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可能讓病情惡化及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者有生命危險。

除藥物治療,癲癇病人應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避免單獨泡澡或從事登高、游泳等高危險活動,建立「服藥提醒機制」,避免漏藥。

若是遇上有人癲癇發作,應將病人置於安全處,掌握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保護頭部和呼吸道等原則,詳細觀察並記錄癲癇症狀;大部分癲癇發作約1至2分鐘可自行緩解,如持續超過5分鐘則是癲癇重積,應儘速送醫治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