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積極建構 EMI 課程品質保障機制 邀國際語言教育專家諮詢獻策

臺科大積極建構 EMI 課程品質保障機制 邀國際語言教育專家諮詢獻策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 EMI課程,歷年來已從「量」的累積逐步邁向「質」的深化,如今臺科大每年已開設超過九百門 EMI 課程,展現推動雙語教育的決心與行動力。為確保課程品質、精進教學成效,學校積極研擬相關的品質保證機制,並廣邀國際專家參與,建構具臺科大特色與國際水準的品保模式。

由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itiatives)主辦的「EMI課程品質保證機制專家諮詢會議」,特別邀請來自美國三位具備豐富語言政策與雙語教學實務經驗的學者蒞校諮詢,包括俄亥俄州立大學教學與學習系教授Becky H. Huang、跨文化英語中心主任 Prof. Ivan Stefano,以及紐約大學的 Prof. Kongii Qin。三位學者不僅分享各大學的課程品保經驗,也針對臺灣2030雙語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實施策略,提出具建設性的建議。

隨著雙語政策的推展,如何在維持數量的同時兼顧課程品質,已成為重要的方向。臺科大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執行長洪紹挺表示,本次諮詢會議旨在說明本校規劃的 EMI 課程品保機制,特別聚焦於必選修課程的個別品保關鍵指標合理性及設定,並探討如何有效達成的效益。洪紹挺指出,透過與國際專家的對話,臺科大可從多元專業視角檢視自身規劃,進而優化整體機制。

在會議中,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的三位博士後研究員詳細說明「PDCA 循環式品質管理法則」的品保架構,以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為基礎所建構的 EMI 課程品保流程圖,展現臺科大在課程規劃、實施、評估與回饋方面的周延考量。

此外,團隊也發展出具指標性的品質評估工具,並設計涵蓋 EMI 學習素養的問卷,讓教師與學生從不同視角反思並回饋教學與學習成效。學生版問卷著重於自我學習素養與能力的評估,教師版則關注課程設計對學生素養提升的支持程度,兩者相互對應,具備可比性,為後續課程品質追蹤提供實證依據。

在「觀課機制」的建置方面,Prof. Kongii Qin 分享紐約大學已將觀課制度化,納入新進教師的培訓及升等評量中,以制度化方式有效確保教學品質持續提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 Prof. Huang 與 Prof. Stefano 則強調透過校內研究團隊的成立,將觀課制度融合校內運作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察與回饋機制,以利持續追蹤與改進。三位專家皆認為,觀課不應只是單向的評鑑,而是一個建立在尊重、專業對話與合作的成長過程。

除課程與教學面的討論外,專家也針對學生的語言態度與學習策略提出重要觀察與建議。例如:應提升學生對「全球英語」與「世界英語」的理解與觀念。專家指出,語言核心不在於掌握特定腔調,而是在於溝通的「易理解性」,因此學校應透過工作坊、新生訓練課程或迷思破解活動等方式,協助學生建立應對多元口音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國際競爭力與自信心。

本次專家諮詢會議所蒐集的建議涵蓋教師專業支持、學生學習策略、教學評量設計、組織制度建構等多個層面,未來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將綜整這些建議,納入即將推動的校級 EMI 課程品保機制中,建構更具系統性與可持續性的雙語教育發展藍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