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回聲(外一篇)/劉光軍

聽回聲(外一篇)/劉光軍

劉光軍

小時候最愛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村裏村外到處跑、到處玩。經常去到一些大人們去不了的地方。如“紅薯窨子”,又叫“紅薯窖”。就是村民秋天用來儲藏紅薯而挖的地窨子。一般有一丈多深,直徑一米左右。先是在自家院子裏找個地方垂直向下挖,然後再在接近底部的地方向旁邊橫著挖上兩米左右,做成一個內部寬敞的土室,再弄許多的沙子堆在裏面,等紅薯收穫了就會把選好的、想長期保存的紅薯通通埋在沙子裏面就可以了。因為窖裏邊的溫度比較恒定,冬暖夏涼,因此十分適合紅薯的長期儲存。除此之外,還樂意去一些沒用的舊磚窯的煙囪裏去玩。對,就是電影《地道戰》裏最後擊斃那個日本太君的地方。也就是傳寶推開煙道口那道爛磚牆挺身而出並大呵“放下你的武器”的地方。之所以愛去那裏就是因為它的神秘、安靜和那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電影。另外,還有一個最喜歡去的地方——“牆隔道”。尤其是到了夏天。因為那裏不僅很涼爽,還可以聽到美妙的回聲。尤其是拍巴掌,回音特別響亮而清脆,每到此時,我們都會交替著拍啊拍,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裏拍巴掌就會有回音,而在別的地方卻沒有。也不知道這就是回聲,就是單純的以為有個神秘的人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在學我們,我們拍巴掌,他也跟著拍巴掌,我們喊一嗓子,他也跟著喊一嗓子,並且學得還非常逼真。直到後來很久很久,我們才知道了這其中的緣由。

牆隔道也叫小隔道,實際上就是前後兩座房屋中間留出的一道只有一尺寬左右的空地方。在蓋房子的時候,兩家都會自覺將邊緣向自家的方向後退半尺左右,他們稱之為——“潲”。它的實際功能有多種,不僅可以避免兩家產生邊界糾紛,還是排出雨水的必要水道。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也是醇厚民風的具體體現。

不知道什麼時候,村裏再蓋房屋的時候,開始不留或少留這種“牆隔道”了,隨著這個看著不起眼的變化,那淳樸的民風,也悄悄的越來越淡了。看著彼此的距離沒了,而各自心裏邊的距離卻變得越來越遠了。

◆一張“大團結”
一日無事,便就想再翻看一遍那兩大紙箱舊書,舊雜誌。打開箱子,滿眼都是泛著黃的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書刊。那都是那些年我從牙縫裏擠出的錢一本一本攢起來的。雖然那時候的工資每月只有可憐的三十多塊錢,我還是經不住那些書刊的誘惑,狠著心,咬著牙硬是拿出一部分來買書訂雜誌。喜歡詩歌,就連續訂了三年多的《詩刊》和《詞刊》,喜歡科普文章和散文小說,就訂了四五年的《青年科學》《遼寧青年》《知識窗》和《課堂內外》,後來看到《山西民間文學》上有謎語競賽,便又訂了一年。十幾年下來,也有了滿滿的幾大箱。也許在別人眼裏,它們就是一堆廢紙,但在我看來,它們就是我最愛的“寶貝”。一本一本翻看,一本一本回憶。既熟悉,又陌生。忽然,我發現有一本書頁中竟夾著一張早已經停止流行的十元紙幣,就是被稱為“大團結”的那種。紙幣有八成新。看到它,我不由得愣了一下,竟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在什麼時候夾進去的。當時為什麼要把它夾進書裏,要知道在當時那幾乎是我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啊!怎麼會無端的夾在書裏,過後還忘得一乾二淨。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找到答案。沒有辦法,只好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了。

那時候,還沒有發行面額是一百元的紙幣,十元面額的“大團結”就是最大的了。因為它的正面圖案是各民族的人物代表,所以被人們稱為“大團結”。那時候,社會上流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所有貨幣的圖案都是突出“工農兵”的。如十元幣是“各族人民大團結”,五元的“煉鋼工人”,一元是“女拖拉機手”等。由此可見人民群眾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多麼的高大。看著這張“大團結”,過去的點點滴滴又一次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那雖然時候困難,但充滿希望和快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