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的身分認同 臺科大原資中心舉辦議題思辨工作坊

多元開放的身分認同 臺科大原資中心舉辦議題思辨工作坊
對於剛升上大學的原住民族學生而言,由於較少接觸自身文化、語言與身份實踐,常在面臨外界對「身分」的期待與差異時,產生認同上的困惑。儘管具備建構自我認同的意願,卻缺乏持續對話與表達的練習機會。為此,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今(114)年5月16日舉辦「議題思辨接力工作坊」,透過集體對話與思辨,引導學生重新思考與建構自我認同。

布農族講師鄭儀君(Abus lstasipal)指出,多數教育內容強調原住民族或主流文化的認同建構,相對地,對於原住民族身份的探索與實踐則常處於邊緣地位。因此,她設計活動的起點,是請同學寫下定義自身的「關鍵字」,並進一步引導思考:「身份會影響到生活嗎?」、「網路上看到的原住民與自己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你用那個關鍵字定義自己?」藉此鼓勵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逐步探索身份的意義與自我表達的可能性。

來自布農族、就讀應用科技研究所碩三的余浩安同學表示,很喜歡在場所有學生分享想法,思緒在整間教室裡飛揚的模式,盡情地抒發感想,沒有對與錯。他認為,身分確實會影響生活,但決定使用身分的是自己,所以追根究底只有自己的表現與行為,能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卑南族電機系三年級陸威銘同學指出,這次工作坊收穫很多,尤其在最後講師詢問「對你來說,什麼是具備原住民身份?」這個問題特別有感觸。因為他認為即使有原住民的血統,如果連自己都不敢認同這個身分,那麼光有血統其實也無法真正成為「自己」。他分享,在來到臺科大之前,只知道自己有原住民血統,但從未去過部落也不了解原住民文化,所以曾一度懷疑自己的原住民身分。直到大學階段,才慢慢放下懷疑,開始試著理解並接納自己的身分。

講師鄭儀君表示,大約有一半學生同意「身份會影響生活」,但也認為自己有改變生活的主權。在討論「網路上看到的原住民和自己不同」時,有學生說:「因為自己還沒被看見。」在用關鍵字定義自己時,學生多以個人特質為主,呈現出多元、開放的自我認同樣貌。

隨著都市與原鄉的界線日益模糊,原住民族學生面對的認同議題也愈發複雜。這場議題工作坊,除了是原住民族學生探索自我的歷程設計,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理解、尊重並參與多元文化的對話。透過反覆練習回應「我是誰?」與「我如何定義自己?」學生才能逐步解開對認同的困惑,迎向生命中與原住民族身份相關的種種挑戰與可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