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參與粒子探測器實驗 探宇宙大爆炸奧秘
中央大學參與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最新實驗sPHENIX粒子探測器,提供探測器模組的組裝與測試技術,共同探索宇宙大爆炸後特殊物質狀態的奧秘。
中大今天發布新聞稿,這項由美勃羅克哈文國立實驗所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又譯: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主導的研究,結果近期被「物理評論C」(Physical Review C)與「高能物理雜誌」(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兩期刊接受發表。為深入探索「夸克-膠子電漿態」(QGP)奠定基礎。
「夸克-膠子電漿態」(QGP)是一種在約140億年前大爆炸後僅幾微秒內存在的特殊物質狀態。科學家希望深入了解QGP的特性,進而探索宇宙如何形成。
中大參與的sPHENIX新型探測器,特色是高精度的軌跡探測,能夠重建粒子的運動軌跡,即便是那些在碰撞中心周圍僅相當於數根頭髮寬度距離內產生,並迅速衰變的稀有關鍵粒子也不例外。
此外,sPHENIX還配備了一整套量能器,用以測量自碰撞中噴發出的粒子能量。其中,電磁量能器可測量電子與光子的能量。而強子量能器則是在碰撞區中央周圍配置的裝置,負責測量強子(由夸克組成的複合粒子)在各個方向射出時所攜帶的能量。
實驗顯示,原子核碰撞越正面,產生的帶電粒子數與總能量越高,驗證了探測器的精確度與穩定性,為後續高解析度探索QGP特性打下基礎。
中央大學高能物理團隊自2018年底正式加入sPHENIX實驗,與台灣大學高能物理團隊共同參與中間層矽軌跡探測器(INTT)的建造工作。
台灣團隊負責的INTT矽探測模組,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設立的「台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組裝與測試,這是實驗室設立後首項完成的國際級重要探測器建置任務。INTT計畫主要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出資,台灣團隊提供探測器模組的組裝與測試技術,成功完成全系統所需約1/3的矽模組。
中大今天發布新聞稿,這項由美勃羅克哈文國立實驗所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又譯: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主導的研究,結果近期被「物理評論C」(Physical Review C)與「高能物理雜誌」(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兩期刊接受發表。為深入探索「夸克-膠子電漿態」(QGP)奠定基礎。
「夸克-膠子電漿態」(QGP)是一種在約140億年前大爆炸後僅幾微秒內存在的特殊物質狀態。科學家希望深入了解QGP的特性,進而探索宇宙如何形成。
中大參與的sPHENIX新型探測器,特色是高精度的軌跡探測,能夠重建粒子的運動軌跡,即便是那些在碰撞中心周圍僅相當於數根頭髮寬度距離內產生,並迅速衰變的稀有關鍵粒子也不例外。
此外,sPHENIX還配備了一整套量能器,用以測量自碰撞中噴發出的粒子能量。其中,電磁量能器可測量電子與光子的能量。而強子量能器則是在碰撞區中央周圍配置的裝置,負責測量強子(由夸克組成的複合粒子)在各個方向射出時所攜帶的能量。
實驗顯示,原子核碰撞越正面,產生的帶電粒子數與總能量越高,驗證了探測器的精確度與穩定性,為後續高解析度探索QGP特性打下基礎。
中央大學高能物理團隊自2018年底正式加入sPHENIX實驗,與台灣大學高能物理團隊共同參與中間層矽軌跡探測器(INTT)的建造工作。
台灣團隊負責的INTT矽探測模組,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設立的「台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組裝與測試,這是實驗室設立後首項完成的國際級重要探測器建置任務。INTT計畫主要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出資,台灣團隊提供探測器模組的組裝與測試技術,成功完成全系統所需約1/3的矽模組。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