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喜樂合唱團成軍40年 「除了愛,我一無所有」音樂會感動獻唱

由視障者組成伊甸基金會「喜樂合唱團」,自1985年成軍至今,已邁入第40年。為此,伊甸在8月1日,以創辦人劉俠的嘉言「除了愛,我一無所有」為主題,舉辦喜樂40音樂會。音樂會以喜樂合唱團與原聲文化藝術團共同帶來的《鄒族歡樂歌》揭開序幕。由15位視障音樂家、2位輪椅舞者,以及長年擔任合唱團伴奏的兩位鋼琴老師所組成的堅強陣容,包含薩克斯風重奏團、喜恩合唱團及讚美樂團,共帶來19首曲目。他們的歌聲時而溫柔、時而慷慨激昂、振奮人心,讓現場超過800名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掌聲如雷。
喜樂合唱團是台灣第一支盲人合唱團,40年前由劉俠一手創立。當時她有感於視障者在就業市場上的職種限制,多只能以按摩業為生,同時看見每位障礙者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因此開始徵選團員,並以音樂歌唱為重心,邀請曾擔任台灣神學院音樂系教授蔡長雄,指導他們唱腔、技法,也找來文壇大師樸月、張拓蕪等人,奠定文學基礎。伊甸透過專業培力,支持他們不再需要過著「夜貓子」般的按摩工作,而能以音樂,綻放生命光彩。
劉俠女士曾說:「喜樂合唱團要以歌、以藝、以才華、以歡笑告訴世人,即使在看不見的時候,仍然有光、有愛、有歌,因為我們在心中點亮一盞生命之光。」秉持此精神,喜樂從最初在教會、學校小型的巡迴演唱開始,延伸至海外演出,希望唱出對上帝的信仰,傳遞對生命的熱愛。40年來,發行過10張專輯,舉辦超過7000場音樂會,接觸近3百萬人次的聽眾。多年來,合唱團的音樂展演擴及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及亞洲各國,疫情後也受邀至日本、馬來西亞關懷災民、身心障礙者,在國際上聲名大噪,也打破外界對視障者悲情的刻板印象。
創團團員之一,現任伊甸喜樂傳播中心主任李繼吾表示,當年他在民歌西餐廳駐唱,另一位團員許秀柱從事按摩工作,儘管收入不錯,但生活十分不穩定。他感謝劉俠的呼召,讓他們加入伊甸,開啟音樂服務的道路,也帶來精采豐富的人生閱歷。他說,大家以為需要被照顧的視障者,在伊甸經歷「被愛,然後去愛」的旅程,不只是提供福祉與服務,在福音關懷與信仰下,內心一天比一天更新、豐盛。
伊甸視障服務處處長廖美枝表示,喜樂合唱團在宣教工作40年來,影響深遠,當初兩位創團團員陳明輝、林德昌,已為全職傳道人;李繼吾持續在伊甸的音樂福音工作上堅持不懈,帶領更多視障者進入音樂領域;而曾經在喜樂服務多年,後為喜恩合唱團創團團長的鄭信盛,則走入花東原住民部落,繼續用上帝的愛,擁抱偏鄉兒童。
廖美枝處長補充,「黑暗」與「喜樂」看似對立,卻在這些視障音樂家的身上得到完美詮釋。他們以幽默言談和扣人心弦的歌聲,讓帶著重擔前來的聽眾,瞬間化憂愁為歡笑。儘管喜樂40音樂會已圓滿落幕,但透過音樂所呈現的信仰讚美與生命力量,將悠遠迴盪在每個人心中。展望未來,面對台灣高齡化、少子化議題,伊甸將持續關心視障者獨老、雙老等議題,並辦理各類適齡講座或課程,同時也透過新北市的「送子鳥學堂」提供婚育服務,期待為視障者打造幸福家園的美好藍圖。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07 16:37:48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