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不堪風雨摧殘 基隆飛天掃把裝置藝術將退場
基隆潮境公園的「掃把救星」環境裝置藝術,因與「哈利波特」電影的飛天掃把產生聯想,近年來成為拍照打卡地標,8年來受風吹雨打,結構受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決定讓它逐漸自然消逝,功成身退。
海科館新聞稿表示,這件作品原名為「掃把救星」,由法國藝術家派崔克.德馬佐(Patrick Demazeau)2016年為海科館「潮藝術」所創作,最初以天然竹材製作而成,當初有10多支。
海科館指出,「掃把救星」最初的創作寓意是希望藉由掃除海洋垃圾與污染物的意象,提醒民眾珍愛海洋、減少污染,承載著重要的環保寓意。
海科館表示,在超過8年的時間裡,這件藝術品始終與基隆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也歷經海風的侵蝕與數次颱風摧殘,期間曾多次維護;但日前受颱風楊柳影響,結構更顯脆弱,目前只剩下9支。
基於公共安全考量,加上天然竹材取得不易,決定讓它逐漸自然消逝,功成身退。歡迎民眾在它正式退場前,用鏡頭捕捉最終身影,留下永恆紀念。
海科館新聞稿表示,這件作品原名為「掃把救星」,由法國藝術家派崔克.德馬佐(Patrick Demazeau)2016年為海科館「潮藝術」所創作,最初以天然竹材製作而成,當初有10多支。
海科館指出,「掃把救星」最初的創作寓意是希望藉由掃除海洋垃圾與污染物的意象,提醒民眾珍愛海洋、減少污染,承載著重要的環保寓意。
海科館表示,在超過8年的時間裡,這件藝術品始終與基隆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也歷經海風的侵蝕與數次颱風摧殘,期間曾多次維護;但日前受颱風楊柳影響,結構更顯脆弱,目前只剩下9支。
基於公共安全考量,加上天然竹材取得不易,決定讓它逐漸自然消逝,功成身退。歡迎民眾在它正式退場前,用鏡頭捕捉最終身影,留下永恆紀念。
- 記者: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基隆2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