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USR深耕府城文化底蘊!攜手臺南文化協會,連續四年活化傳統工藝

南臺科大USR深耕府城文化底蘊!攜手臺南文化協會,連續四年活化傳統工藝
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部的「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團隊,致力於臺南五條港郊商文化的保存,並成立神農街區博物館。該計畫從111年起,便攜手臺南市文化協會,連續四年舉辦藝師手作課程。日前,竹編、銅浮雕及漆線雕等三項傳統工藝課程已圓滿落幕,透過手作體驗讓民眾認識傳統工藝文化,反應熱烈,成功為古老技藝的傳承注入新血。

創意結合:傳統工藝的現代新詮釋

本次課程在七月底至八月分成三週開設,內容展現了傳統工藝的創新可能。竹編課程跳脫以往框架,由竹會王藝霖藝師結合香囊概念,編織成精緻的竹編香包吊飾,深受學員喜愛。銅浮雕課程則由雲語藝術工作室楊禮誠藝師為博物館所在地五條港,開發「接駁船影再現五條」的主題,讓學員在實作中認識當年繁忙船運的風華。今年首度邀請的府城巧藝漆線坊黃湘敏藝師,則以「蝙蝠送福風生扇起」的吉祥語彙為題,並透過她改良的機器,協助學員將漆線搓揉成細緻的線條,降低了這項繁瑣工藝的門檻,讓學員們專心體驗,留下深刻印象。

移地教學,讓歷史氛圍感加分

為了讓學員更深刻地感受傳統工藝的文化底蘊,本次課程在場地選擇上也別具巧思。除了團隊本身的五條港文化會館駐點外,今年特別將竹編課程安排在海安宮。海安宮是由三郊商人從湄洲奉天上聖母香火來台並捐資興建,將課程場地移至此處,不僅讓學員瞭解這段歷史,更增添了手作體驗的歷史氛圍感。這項創新的移地教學模式廣獲好評,學員們紛紛「敲碗」再開課程。

展現南臺社會實踐量能與永續願景

此次傳統工藝課程的成功舉辦,充分展現了南臺科大USR計畫的社會實踐量能。南臺科大與在地藝師及文化協會的跨域合作,不僅保存與發揚了傳統工藝文化,更透過創新的教學方式,讓古老技藝走入大眾生活。這份團隊的努力看見成效,也讓神農街區博物館的永續經營願景看到曙光,為地方的文化創生做出具體貢獻。

持續發揚傳統,深化在地鏈結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黃能富表示,文化底蘊神農街區博物館團隊,為保存與發揚傳統工藝文化不餘遺力。每年除用心的與傳統工藝藝師討論簡化課程難度,讓學員都能順利完成作品外,還用心的選擇手作課程的場地,成功的讓學員瞭解在地文化,增添課程的歷史氛圍感。團隊的努力看見成效,也展現南臺科大社會實踐的量能,以及神農街區博物館的永續經營的願景也看到曙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