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移民翻轉逆境 巴西開創事業新天地
台灣移民巴西70週年2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7日專電)在南美洲的巴西,百萬富翁紛紛離去,台灣人卻選擇留下,他們不畏稅制與政局動盪,在挑戰中扎根並翻轉逆境,在聖保羅與里約,台灣料理餐廳與珍珠奶茶店可見食客排隊等候,這不但是台灣人在巴西的創業縮影,也是異鄉土地上最堅實的文化印記。
根據國際移民顧問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研究,今年預計有約1200名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巴西富豪離開故土,較2024年成長5成。這波出走潮,映照出巴西在安全、經濟與政治穩定性上的深層裂痕。然而,台灣人選擇留下繼續打拚。
1963年荷蘭籍客貨輪「得基堡號」(Tegelberg),載運來自彰化原斗、溪州等農村教會的6戶信徒家庭,從基隆港出發,航行了49天,於10月9日抵達巴西聖多斯(Santos)港。船上還有其他台灣移民,共計約50多人。
此後他們在巴西異鄉一步一腳印,為後代子孫開闢一片新天地。
1950至1970年代,巴西是移民的樂園。台灣人從「提包業」起步,挨家挨戶推銷桌布、首飾、手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打開市場。他們以誠信為根,勤奮打拚,讓生活在異鄉逐漸開花結果。許多人從街頭奔走的提包客做起,辛苦攢錢,逐步開設店鋪,在商業領域站穩腳步。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商人開始聚集於聖保羅市中心的3月25街(Rua 25 de Marco,俗稱25街)一帶,那裡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商圈之一,以及自由區(Liberdade)這個充滿東亞文化氛圍的社區。這些地點不僅成為台灣移民經濟活動的重鎮,也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從流動販售到固定店面,從個人努力到社群串聯,台灣人在巴西的創業歷程,是一段用汗水築起的拓荒之歌,也是異鄉土地上最堅實的文化印記。
1974年能源危機後,巴西政經情勢急轉直下。通貨膨脹如野火蔓延,可能上午標價10元的商品,午後已漲至12元。僑胞懷抱儲蓄美德,卻被迫改採「二金策略」,也就是將巴幣換成美金與黃金,藏於家中,但換來的是搶案頻仍與不安的夜晚。儘管如此,迄今多數台灣人仍選擇留下,因為他們相信:選擇,不是命運給的,而是自己創造的。
70年來,台灣移民的足跡在巴西延展如藤蔓。如今,他們多已成為中產階級與企業家,第2、3代更深深融入當地社會。僑界強調「根」的概念,不只是對故鄉的懷念,更是對文化的守護。
在聖保羅近郊的慕義市,銀色鋁箔菇寮沿路綿延,那不是普通的農場,而是台灣人的印記。他們合力種植洋菇,成立協會,協調價格與技術,讓巴西洋菇產量的85%來自移民之手。這是汗水的結晶,也是團結的象徵。
如今在聖保羅與里約的街頭巷尾,台灣料理餐廳與珍珠奶茶店吸引食客排隊等候,其中,一間名為「媽圃」(Mapu)的小吃店,悄悄地將台灣的靈魂帶入聖保羅的日常,它不只是關於食物,也是一段關於記憶、文化與親情的旅程。
「媽圃」意指「母親的花園」,1979年,第一代移民林媽媽帶著濃厚的台灣客家口音移居聖保羅。她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坦言:「我開始煮菜,是因為太想念家鄉了。」
餐廳裡來自台灣的家常菜——味噌醬油茄子、慢火滷製的刈包五花肉,以及那一碗香氣四溢的滷肉飯。這些料理不只是美味,更是是故鄉的記憶。
如今,林媽媽不再親自下廚,但依然是「媽圃」的靈魂人物,負責監督與試菜,而下一代老闆林秉宏繼續尋找台灣傳統料理靈感。
此外,台灣移民在電子科技領域,包括BraView電子公司、嘉桐貿易、長青實業等也繼續書寫台灣人在巴西打天下的故事。
台灣人在巴西不只是移民,70年來,他們用行動證明,在風中扎根並開花結果,讓台灣的靈魂,在南美洲悄然綻放。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7日專電)在南美洲的巴西,百萬富翁紛紛離去,台灣人卻選擇留下,他們不畏稅制與政局動盪,在挑戰中扎根並翻轉逆境,在聖保羅與里約,台灣料理餐廳與珍珠奶茶店可見食客排隊等候,這不但是台灣人在巴西的創業縮影,也是異鄉土地上最堅實的文化印記。
根據國際移民顧問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研究,今年預計有約1200名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巴西富豪離開故土,較2024年成長5成。這波出走潮,映照出巴西在安全、經濟與政治穩定性上的深層裂痕。然而,台灣人選擇留下繼續打拚。
1963年荷蘭籍客貨輪「得基堡號」(Tegelberg),載運來自彰化原斗、溪州等農村教會的6戶信徒家庭,從基隆港出發,航行了49天,於10月9日抵達巴西聖多斯(Santos)港。船上還有其他台灣移民,共計約50多人。
此後他們在巴西異鄉一步一腳印,為後代子孫開闢一片新天地。
1950至1970年代,巴西是移民的樂園。台灣人從「提包業」起步,挨家挨戶推銷桌布、首飾、手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打開市場。他們以誠信為根,勤奮打拚,讓生活在異鄉逐漸開花結果。許多人從街頭奔走的提包客做起,辛苦攢錢,逐步開設店鋪,在商業領域站穩腳步。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商人開始聚集於聖保羅市中心的3月25街(Rua 25 de Marco,俗稱25街)一帶,那裡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商圈之一,以及自由區(Liberdade)這個充滿東亞文化氛圍的社區。這些地點不僅成為台灣移民經濟活動的重鎮,也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從流動販售到固定店面,從個人努力到社群串聯,台灣人在巴西的創業歷程,是一段用汗水築起的拓荒之歌,也是異鄉土地上最堅實的文化印記。
1974年能源危機後,巴西政經情勢急轉直下。通貨膨脹如野火蔓延,可能上午標價10元的商品,午後已漲至12元。僑胞懷抱儲蓄美德,卻被迫改採「二金策略」,也就是將巴幣換成美金與黃金,藏於家中,但換來的是搶案頻仍與不安的夜晚。儘管如此,迄今多數台灣人仍選擇留下,因為他們相信:選擇,不是命運給的,而是自己創造的。
70年來,台灣移民的足跡在巴西延展如藤蔓。如今,他們多已成為中產階級與企業家,第2、3代更深深融入當地社會。僑界強調「根」的概念,不只是對故鄉的懷念,更是對文化的守護。
在聖保羅近郊的慕義市,銀色鋁箔菇寮沿路綿延,那不是普通的農場,而是台灣人的印記。他們合力種植洋菇,成立協會,協調價格與技術,讓巴西洋菇產量的85%來自移民之手。這是汗水的結晶,也是團結的象徵。
如今在聖保羅與里約的街頭巷尾,台灣料理餐廳與珍珠奶茶店吸引食客排隊等候,其中,一間名為「媽圃」(Mapu)的小吃店,悄悄地將台灣的靈魂帶入聖保羅的日常,它不只是關於食物,也是一段關於記憶、文化與親情的旅程。
「媽圃」意指「母親的花園」,1979年,第一代移民林媽媽帶著濃厚的台灣客家口音移居聖保羅。她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坦言:「我開始煮菜,是因為太想念家鄉了。」
餐廳裡來自台灣的家常菜——味噌醬油茄子、慢火滷製的刈包五花肉,以及那一碗香氣四溢的滷肉飯。這些料理不只是美味,更是是故鄉的記憶。
如今,林媽媽不再親自下廚,但依然是「媽圃」的靈魂人物,負責監督與試菜,而下一代老闆林秉宏繼續尋找台灣傳統料理靈感。
此外,台灣移民在電子科技領域,包括BraView電子公司、嘉桐貿易、長青實業等也繼續書寫台灣人在巴西打天下的故事。
台灣人在巴西不只是移民,70年來,他們用行動證明,在風中扎根並開花結果,讓台灣的靈魂,在南美洲悄然綻放。
- 記者:中央社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