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hata還在路上」 走進泰雅族部落

臺科大「hata還在路上」 走進泰雅族部落
臺灣科技大學原資中心主辦《hata-還在路上》系列活動,於今(114)年度展演以同學們在宜蘭南澳金岳部落學習泰雅族歷史與文化為基礎,結合在校日常所學,並由臺科大原住民青年社團以及原資中心組成的展覽團隊投入、參與的年度展演。

在開幕茶會上,臺科大王朝正副校長感性指出,文化的路,還在路上,但臺科大原住民同學已經勇敢踏出步伐。這條路或許會遇到風雨與未知,但也會有陽光、夥伴和掌聲。成果展不僅僅是成果的呈現,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一次堅定的文化行動。

靜態展覽以四組作品呈現,這場「走進部落、走進文化」旅程的靈感來自同學們的田野調查與部落學習經驗,主題包括:「氣息」的身體勞動、「穿梭」的集體共作、「交會」的協力相扶,以及「脈動」的生命迴響。作品描繪原住民族青年尋根與歸途的歷程,透過勞動與編織,不僅重新連結山林與祖先,更在共創過程中找回自我,展現與社群緊密相依的生命經驗。

臺科大企管系大三韋翔玟同學表示,「hata」在賽考利克泰雅語意為「走、出發」,她與同學們一同參與展覽的「脈動」表徵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族群認同匯聚一起,走上尋根的路。雖然金岳部落並非她出生的澳花部落,但她經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後,第二次再訪,就已經使用「回去」金岳部落來表達強烈的情感聯繫。

臺科大資管系大四,來自台東八嗡嗡部落的陸昱暐同學則是以黃藤編織的「交會」作品參展,他認為黃藤製品不僅貫穿部落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環,更因製作時必須通力合作,象徵著互相幫忙、彼此依靠的緊密連結。

特別的是,韋翔玟及陸昱暐都表示,透過今年度的金岳部落田野調查與策展,他們深刻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於傳承部落文化,也有不同以往的感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絕非一蹴可幾,而是眾人齊心。

臺科大校園達路岸長廊也以《hata-還在路上》的創作脈絡為策展核心,透過「織與編」的行動,回應「流動的邊界」主題。試圖消融多元邊界,讓觀者在流動的展覽空間中,感受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個體與群體的連結,共同思考如何在變動世界中建構身份認同,展現當代泰雅文化的韌性與生命力。

成果分享會將於9月26日舉行,歡迎蒞臨參與。

詳細展覽與活動資訊,請關注「hata-還在路上」粉絲專頁與IG:2025_hata。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