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力報告的治理幻象 華麗數字下的偏頗敘事
吳敬子/獨立撰稿人
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洋洋灑灑,數據圖表俱全,看似嚴謹,其實處處滲透著矛盾與政策美化的痕跡。
這份報告宣稱因川普的對等關稅公布,延後公布,並一再強調當年度(2024年)電力需求成長2.92%,並歸功於AI與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並為未來塑造出一幅台灣能源與經濟同樣欣欣向榮的畫面。可是,AI及半導體業用電大增,傳統產業用電下滑,對整體結構造成的不平衡,僅被含糊帶過,好像這不是值得重視的現象。當政策文件選擇性放大利多、掩蓋不利,就意味著它放棄了應有的誠實與專業。
更值得警惕的是,報告刻意將再來十年電力需求成長率推估到只有1.7%與日本0.6%、韓國1.8%相提並論,宣稱「與競爭國相當」。但日本的0.6%反映的是高度節能與產業轉型的成果,韓國的1.8%則來自重工業與基礎建設需求,而台灣的1.7%卻高度依賴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的單一擴張。不同結構下的數字,硬是被報告拼湊成一種「台灣不落人後」的形象,這種解讀已不只是樂觀,而是一種粉飾。
再生能源的虛與實
再生能源部分,報告更充滿了誇耀之詞。太陽光電與風力十年間成長十倍,從127.3億度提升到339.2億度,數字確實亮眼。但若以總發電量比例觀察,其占比仍僅約11.7%,對整體供電結構的影響仍有限。當基數極低,成長幅度再大也難掩其邊陲地位。報告卻刻意淡化這一點,以「倍數成長」的絢爛說辭取代「實際占比」的冷靜分析,這正是數據美化最常見的手法。
更典型的例子是地熱發電。從0.007GW規劃到1.2GW,目標暴增百倍。這個數字寫在紙面上固然耀眼,但現實中台灣地熱技術尚不成熟,社會對環境影響仍存疑慮,開發進度極不確定。報告卻將規劃當作既定成果,讓「政策目標」取代「現實分析」。這樣的論述方式,既無助於外界正確認識風險,也削弱政策本身的可信度。
至於再生能源的間歇性與儲能挑戰,報告只用「新增燃氣機組、抽蓄水力與電池儲能」等方案輕描淡寫,彷彿只要規劃就能克服困境。但實際上,這些工程涉及龐大成本、環評爭議與地方阻力,進度並非一蹴可幾。報告選擇隱而不談,讓人誤以為能源轉型萬事俱備。這樣的「沉默」,正是最危險的自我欺騙。
備用容量率的政治化演繹
電力安全的關鍵指標是備用容量率。報告大張旗鼓宣稱,113年有94.8%的日子備轉容量率高於10%,並以此作為供電穩定的證明。但若檢視未來預估,114至118年夜間備用容量率僅在11%至14%之間,低於國際通行的15%安全值。換言之,台灣電網仍處於臨界狀態,一旦遇到極端氣候或機組故障,便可能陷入緊張甚至危機。
然而,報告將焦點鎖定在「94.8%的安全日子」,卻淡化「11%到14%」的險境。這不是資訊錯誤,而是刻意的表述偏差,把潛在風險重新包裝成政績。更嚴重的是,備用容量率本身來自一連串假設:太陽光電白天算25%、夜晚算0%,離岸風電夜晚以11%計算。這些數值本就是推估值,不是絕對保證,但報告卻以確定的語氣呈現,好像供電穩定已成定局。這種處理方式,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樂觀,而成為政策誠信的缺口。
治理誠信的失落
從全局來看,這份報告的問題不僅在於數據表述,而在於治理文化。台電作為國營事業,理應以透明與專業面對社會監督,但這份報告卻顯示出相反的傾向。風險被外推為「國際局勢」的結果,責任被轉嫁為「外部挑戰」,而內部規劃延宕與執行不力,卻幾乎未被檢討。燃氣機組新增12,222MW的承諾,若遇環評卡關或地方反對,將直接動搖供電穩定,但報告中只有樂觀的時間表,沒有誠實的風險揭露。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份報告缺乏獨立審查,也沒有第三方驗證。數據、模型與假設,全部掌握在同一單位手中。對外界而言,看似有大量資訊,其實無從檢驗真偽。這種資訊不對稱,使得報告不再是公共政策的透明工具,而成為政策粉飾的舞台。當治理失去了誠信,數字再華麗,也只是一層掩蓋現實的薄膜。
結語:不能依靠數據幻象過日
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呈現出一種危險的傾向:把數字當作粉飾,把風險當作旁白,把責任推向國際,把挑戰留給未來。這樣的報告,也許能短暫營造信心,但卻會在真正的危機來臨時,揭露治理的空洞。能源政策關乎國家安全,不能依靠數據幻象過日。誠實揭露、不斷檢討、接受監督,才是治理的基礎。
數字可以輔助決策,但不能替誠信背書。若治理仍停留在美化報告的層次,台灣能源轉型的真正代價,終將由全民在停電的黑暗中承擔。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匯流筆陣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