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蝴蝶專欄】謝龍介的KPI:聲量滿分、戰果掛零,國民黨在台南的結構困局


【藍蝴蝶專欄】謝龍介的KPI:聲量滿分、戰果掛零,國民黨在台南的結構困局


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一、聲量政治的極限


國民黨台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近日面臨黨內挑戰。前立委陳以信宣布參選2026台南市長,立刻引發藍營內部的關注。謝龍介強勢回應,表示自己會贏得初選。然而,若回頭檢視他近年在台南的政治成績單,不難發現,謝龍介雖然擁有極高的曝光度與群眾魅力,但若以「KPI」──即選舉勝率與組織成果──衡量,他的表現遠稱不上亮眼。


謝龍介在2020年挑戰台南第二選區立委,最終敗於民進黨王定宇;2022年再戰市長,拿下38萬票,得票率約43.6%,雖高於以往藍軍表現,但仍不敵現任市長黃偉哲。到了2024年立委選舉,身為黨部主委的他負責全市選戰布局,六席立委全數落敗。從2020到2024,三次大型選舉皆無一勝——這樣的成績單,在任何企業的KPI制度下,都只能被歸類為「戰果掛零」。


二、黨務經營活躍,卻難化為選票


值得肯定的是,謝龍介主掌黨部後,確實讓台南藍營組織重現活力。他擴張黨員、強化活動動員,讓原本低迷的藍營氣勢重燃。從基層經營角度來看,他是一位極具行動力的黨務幹部。


但問題在於,「黨部熱鬧」不等於「選舉有票」。台南的藍營基礎長期受限於結構性瓶頸:民進黨在地深耕超過三十年,地方派系、宗教系統、青壯世代投票傾向幾乎全面偏綠。即使國民黨動員能力再強,也難以突破六四開的基本盤。這意味著,謝龍介的努力更多是「維持戰力」,而非「突破防線」。


他的個人魅力固然強,但也有副作用──媒體形象鮮明、語言直白,容易被貼上「民粹」或「娛樂化政治」標籤。對於希望吸引中間選民或年輕族群的國民黨而言,這種形象可能鞏固了鐵藍票,卻阻礙了外擴。


三、結構困局:台南不是選舉,是地形戰


謝龍介的失敗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國民黨在台南的結構性困境。


台南是民進黨最穩固的根據地之一,綠營的政黨支持度幾乎無論候選人是誰,都能穩定維持五成以上。再加上青年選票長期向綠靠攏、中央資源配置失衡、地方派系逐漸弱化,國民黨在此幾乎處於「戰略防守」狀態。


對藍營而言,南部選戰早已不是「誰更努力」的問題,而是「結構可否鬆動」的問題。謝龍介在這樣的戰場上,雖然能激起浪花,但浪終究拍在綠色堅壁上。若不從品牌形象與政策路線著手重塑,藍營在台南恐怕永遠只能扮演「永遠的挑戰者」。


四、陳以信登場:專業派對上草根派


陳以信宣布參選,象徵國民黨內部兩種政治路線的分歧正式浮現。謝龍介代表「草根動員型」與「聲量政治」——他熟悉庶民語言,能在地方市場與宗教場合快速集氣;而陳以信則屬於「理性論述型」,強調政策專業與國際視野,形象上更符合中產階級與年輕選民的期待。


這不僅是人選之爭,更是「國民黨台南策略」的分水嶺:是要繼續倚賴地方動員、以群眾熱情對抗結構性劣勢?還是嘗試以專業形象和城市願景重新包裝藍營?


若初選採開放模式,謝龍介的群眾基礎仍具優勢;但若中央改以民調或綜合評估為主,陳以信可能獲得菁英派與中間選民支持,形成另一股勢力。


五、從「努力」到「勝選」:國民黨該學會的事


從KPI角度看,謝龍介的表現約略達標一半──組織熱絡、基層活化,但戰果不足。這反映國民黨南部長年存在的誤區:過度依賴個人魅力與短線動員,而忽略策略布局與品牌更新。


台南的問題,不是找不到能拚的人,而是沒有人能「贏」。


若國民黨想真正翻盤,必須在兩件事上徹底改革:


一是結構鬆動策略——吸納中間與年輕選票,而非固守傳統藍軍話語;

二是政治品牌重建——從「在野批評者」轉型為「願景提案者」,從罵人變成說故事。


六、結語


謝龍介的政治能量無庸置疑,他是台南藍營最強的旗手;但三次選舉皆未勝出,意味著這面旗仍未帶來實際勝仗。


在KPI政治的年代,努力不等於成果,聲量不等於選票。


若國民黨仍以「聲大者得」作為提名邏輯,那麼2026的台南,恐怕仍將是民進黨的天下。


唯有讓「贏」成為真正的KPI,藍營才有可能在台南重生。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藍蝴蝶專欄】國民黨新主席鄭麗文的世代交替承諾,是否能真正落實?


【藍蝴蝶專欄】國民黨主席選舉:五大攻擊鄭麗文的理由 誰最荒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