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墜機背後美軍霸權的疲憊裂痕/羅登廉

南海墜機背後美軍霸權的疲憊裂痕/羅登廉

羅登廉

南海的浪濤還沒平復,美國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見圖)就帶著兩架戰機墜毀的尷尬掉頭返航。 30分鐘內接連損失「海鷹」直升機和「超級大黃蜂」戰鬥機,這樣的巧合足以讓各種猜測發酵,但比起電子戰攻擊的陰謀論或是燃油污染的單一歸因,更應是這起事故背後美軍霸權機器的深層鏽蝕。

最先提出的陰謀論總是帶著戲劇色彩。有人猜是神秘的電子攻擊,有人聯想是網路入侵,連英國智庫都跟著渲染地緣競爭背景下的「被擊落可能」。但這種說法更像軍迷圈的想像,川普說不是人為破壞,美海軍官員也否認惡意行為。畢竟航母運作體系複雜,真要透過外部攻擊在半小時內精準擊落兩種機型,技術難度堪比精準狙擊。

燃油污染的說法似乎有跡可循。 「尼米茲號」的JP-5航空燃油要經過多重過濾檢測,但該航空母艦之前就發生過燃料管線洩漏污染飲用水的事,當時船員清理水箱時甚至都不知道裡面有JP-5,管理混亂可見一斑。
不過話說回來,美軍燃油補給有一套標準流程,真要出問題應該早有徵兆,把兩起事故全歸給燃油,更像給外界一個暫時的交代。

其實,最藏不住的是「尼米茲號」的老態。這艘服役50年的航母明年就要退役,出海部署7個月剛從中東應對胡塞武裝回來,設備磨損早到了臨界點。就像老機器連軸轉不停歇,零件遲早會出問題。更要命的是人員狀態,飛行員年均飛行時長連200小時的標準都達不到,只有130小時左右,加上長期高壓部署,疲憊之下操作失誤的風險自然飆升。

這不是美軍第一次出狀況。過去一年,「超級大黃蜂」已經摔了7 次,「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更是接連損失戰機,要嘛被自家飛彈誤傷,要嘛因規避動作甩飛,要嘛攔阻系統故障墜海。這背後是美軍全球部署的攤子鋪得太大,造船業跟不上維護需求。如「華盛頓號」維修拖延,「史坦尼斯號」在船廠白等兩年,能用的船越來越少,只能讓老艦硬撐。

說到底,南海墜機不是偶然,是美軍霸權透支的必然結果。總想當“國際警察”,在全球各地炫耀武力,南海、中東連軸轉,兵力緊張、裝備老化、人員疲憊的問題全堆在了一起。 「尼米茲號」的謝幕之旅摔了兩架戰機,與其說是哪個零件壞了,不如說是這套過度擴張的霸權體系,終於在持續的高壓下露出了難以掩飾的裂痕。

接下來的調查或許會給出一個具體結論,可能是燃油,可能是維護,但這些只是表象。真正該警醒的是,再強大的軍事機器,也扛不住無節制的消耗和透支。南海的浪濤記下了這次墜機,也記下了一個帝國軍力疲憊的瞬間。(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