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上)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上)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一、從「強國建設」到「民族復興」:兩岸政策的再定位


中共中央第二十屆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20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中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文件共分三大板塊、十五部分、六十一細項,全面描繪中國未來五年的政治、經濟、社會與國防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涉台內容位於第59小項,明確指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決打擊『台獨』分裂勢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高質量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落實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這段文字乍看延續「和平發展」的基調,但其政治意涵明顯升格。對台工作首次被內嵌於「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整體戰略之中,不再只是外交或統戰事務,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港澳台事務、國防現代化與黨的全面領導被並列為國家治理核心,顯示「統一」與「發展」已成北京在新時期同軌推進的雙引擎。


對台灣而言,這既是壓力,也是契機。面對北京以「民族復興」包裝的長期戰略,台灣若能以自主、理性而不敵意的姿態回應,或可在其中尋得「和平發展、共存共榮」的新契機。


二、政治層面:擺脫敵意螺旋,建立等距自主的戰略平衡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言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反映出北京企圖在政治上設定敘事框架、掌握互動節奏的意圖。若台灣的回應僅止於「全面抗中、全面靠美」,則難免陷入敵意循環:一邊強化防衛與戒備,一邊又被迫更深地依附美國安全體系。長此以往,政治自主反而可能逐漸流失。


因此,台灣在新局勢下的核心課題,不是選邊站,而是確立等距而清醒的自主戰略。面對美中長期競合,台灣必須有能力與雙方往來、談判、協商,也要有能力在必要時說「不」。真正的自主,不在於孤立,而在於擁有「可談、可守、可拒、可轉」的彈性空間。


這樣的戰略平衡建立在制度自信之上:一方面,台灣必須強化民主防衛與資訊安全,防止外部滲透;另一方面,也應維持兩岸對話與危機管理的基礎。當「台海和平穩定」已成國際共識,台灣完全有條件將自己定位為區域和平的穩定器,而非對抗的前線。唯有如此,才能在美中競合的縫隙中,維持決策主導權。


三、經濟層面:在融合與分散之間,追求互利而不依賴


在經濟議題上,《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高質量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強產業合作」「落實台胞同等待遇政策」。這些語句顯示,北京正試圖以經濟作為推動政治目標的長期槓桿,透過示範區、產業優惠與生活整合,形成「以民促統、以經融政」的結構。


台灣的挑戰,在於如何防止經濟依附與人才外流,又不至於與中國市場全面脫鉤。若一味切斷連結,將錯失龐大市場與區域產業鏈機會;但若缺乏監理與審查機制,則恐被納入大陸的監管與標準體系,喪失自主性。


因此,因應之道應是「分散而非切斷、升級而非撤離」;政府應全面盤點對中依賴度,針對關鍵科技與戰略性產業,推動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重組;同時透過研發投資與法制改革,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高階樞紐,使美中兩方都「離不開台灣」。


另一方面,台灣也可善用中國崛起的時代契機。中國的經濟轉型、綠色發展與數位化進程,為區域帶來新的合作空間。合作不等於屈服,交流不代表統一。只要建立透明、對等、可監督的制度機制,台灣完全有能力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與中國展開務實合作,創造互利共榮的經濟新關係。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下)


【投書】白道的詐騙集團比黑道的詐騙集團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