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a從香港到台灣,語言切換與生活小事,如何把「熟悉」與「陌生」剪成一部人生影片

Lala從香港到台灣,語言切換與生活小事,如何把「熟悉」與「陌生」剪成一部人生影片
旅遊看不見的台灣:Lala 說「發票不是垃圾、還能對獎!」。(圖/取自bylalayip IG)

[周刊王CTWANT] 《尷尬專訪中》本集邀請到來自香港、目前在台灣就學並經營 YouTube 頻道的影音創作者 Lala。她的影片記錄「香港人眼中的台灣日常」,把旅遊之外、真正落地生活才會遇到的現實細節,一個個變成鏡頭裡的故事。從追垃圾車、垃圾分類、發票對獎,到語言轉換造成的思維變化與舞台表演的自我懷疑,她把笑點與困惑都誠實放進內容裡,也談到面對外界議題與平台詐騙時,自己選擇的表達與底線。

Lala 說,小時候她對台灣的第一印象,來自偶像劇與綜藝節目;第一次到台灣旅遊時,滿眼都是在戲劇裡見過的場景,因此毫不陌生、甚至莫名熟悉。但真正留學並長期生活後,她才認識到那些節目不會提到的日常:晚上追垃圾車、垃圾分類,甚至「發票可以對獎」──她笑說,剛來台灣時常把發票直接丟掉,後來才知道「那不是垃圾,可能是中獎的」。就連垃圾袋也有規範,一開始拿錯袋子丟垃圾,被清潔人員好心提醒與幫忙,才知道還有這些細節。她總結:旅遊再多次也未必會知道的事情,唯有生活才能理解。

為何選擇留學台灣?從「想當護士」到「直覺轉向戲劇系」

談到來台動機,Lala 坦言與「喜歡台灣」無關,而是學制選擇:她原本在香港想念護士,但逐漸確定自己對藝術類更有興趣;相較於香港藝術相關科系選擇少、招生名額有限,台灣的系所分得更細、選擇更多,讓她「忽然就決定」跨海念戲劇系。她說,香港普遍職涯志向較務實,「當演員或明星」幾乎不在身邊朋友的選項裡;而她從小參加戲劇社,雖然熱愛表演,卻從未想過把它當正職,直到確定護士的工作性質與自己活潑跳脫的個性不符,才勇敢轉向。

來到台灣念戲劇,Lala 才真正意識到口音會在舞台上放大影響。她說,在日常交流她覺得中文「還行」,但一上台只要某個字不小心露出口音,觀眾就可能立刻分心,讓她在角色爭取時自己先退卻。「或許在香港發展會比較順利;在台灣,口音與自信是一道要跨越的門檻。」不過她也同時熱愛拍片與剪片,若未來有機會回到舞台,會以興趣的方式延續,而影像創作仍是現階段的重心。

語言與人格的變形:粵語的「呱噪」與中文的「文靜」

她分享語言對思維與表達的影響:在香港用粵語時,她自覺更搞笑、更外放;轉用中文後,一開始會在音調、口音上過度用力,顯得拘謹、甚至不同人格。但隨著時間與練習,她覺得自己融合了兩種語言的氣質──保留粵語的活潑,同時讓中文表達更自然。這也衍生出內容上的優勢:若要對香港觀眾介紹產品或議題,她可用粵語;面向台灣觀眾時,則改用中文,讓溝通更順。

談到創作者生計,Lala 直白分享自己對「三萬訂閱」的觀察:勤勞且穩定輸出,在台灣可以活得下去;但她自評不是非常規律的人,若一段時間回香港或去旅遊沒更新,就會過得很慘。因此她至今仍不太認為自己是 YouTuber,更傾向稱自己是「剪影片的」。她也承認,對她來說把創作當正職仍不夠踏實,可能得達到更高訂閱數,收入穩定才比較能心安。

談到未來,若因簽證等因素必須回香港,她仍然會持續拍片,只是會焦慮主題轉換:「現在我的觀眾大多是台灣人,回港之後要如何創作台灣人也想看的內容?」她直說,回到香港會是挑戰;但理想情況仍是留在台灣,繼續拍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題材。訪談最後,Lala 提醒粉絲留意冒名帳號:有不肖人士在抖音搬運她在 IG、YouTube 的內容,假扮官方帳號並引導粉絲加 Line。她嚴正呼籲大家不要加,也請協助檢舉,以免落入詐騙。她感嘆詐騙無孔不入,更擔心有粉絲以為「和她聊了很多個月」,其實對方根本不是她。

LALA IG:

https://www.instagram.com/bylalayip/

LALA YT:

https://www.youtube.com/@LalaYipChannel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