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用地需求上修至最初5倍 環團:像黑店漫天喊價
台灣到底需要多少科學園區用地?國科會最初提科學園區用地上限「2030年600公頃」,最近第二度調高至「2050年3000公頃」,增為最初的五倍。環境部昨(21)日召開政策評估書修訂的意見徵詢會,國科會表示,高科技產業正處於發展關鍵期,增加用地面積「有急迫需求」,但環委、環團多認為用地需求欠缺科學評估。會議最終完成意見蒐集,將送交環評大會,但環團仍認為許多意見未釐清,徵詢會應加開。

用地需求暴增為最初五倍 環團批如「黑店漫天喊價」
為全面檢視科學園區政策的環境影響,國科會(當時為科技部)在2013年提出政策環評,並在2018年將科學園區用地需求限制在2030年600公頃。兩年後因產業回流,用地需求調高至2036年1000公頃,最近又規劃提升至2050年3000公頃,為最初版本的五倍。
環境部昨日針對國科會「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書」第二次修正草稿召開意見徵詢會。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表示,台灣正處於產業發展關鍵時刻,科學園區對土地有「急迫的需求」。
對於園區用地需求遽增,環評委員吳義林質疑,台灣有許多科學園區都還有空間,像二林、銅鑼園區合計就還有400多公頃面積,「那麼多地沒租出去,為什麼還要增加2000(公頃)?這個邏輯我看不清楚。」環委闕培德則指出,科學上已有方法及模型可評估產業用地需求,建議國科會詳加說明。
彰化環保聯盟研究員吳政翰表示,彰化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原有大片優良農地,15年前被中科徵收後,至今進駐率僅26%,是未審慎評估就開發的「血淋淋例子」。他批評,國科會未以科學方法評估產業需求,就宣稱需地3000公頃,猶如「黑店漫天喊價」。

科學園區旁還有其他園區 環委關注累積效應
科學園區附近常有經濟部、地方政府增設的其他產業園區,環委邱祈榮建議,國科會應綜整評估總量及累積效應,「我不希望(各種園區)落到像芳苑鄉的陸域風機那樣,個案(環評)一直做,做到後來量太多。」他表示,科學園區40年以來面臨許多問題,有必要在政策環評中盤點,否則問題將持續出現,只會不斷耗費資源辦計畫變更。
環委陳義雄則表示,用地需求增加,未來許多園區恐往「好山好水」的地區選址,園區廢水是高科技產業的化學污染,但國科會只承諾放流水符合環境部最低標準根本是自欺欺人,呼籲國科會用更高標準保護生態。他也指出應避開環境保持良好的宜蘭、南投等地,否則「我們後面子孫都會罵我們」。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不少科學園區將廢棄物送往一般垃圾焚化廠,排擠處理量能,導致垃圾山堆置,國科會有必要檢討,並在政策環評中明訂園區廢棄物應進入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不可使用一般垃圾焚化廠。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呂冠輝補充,《廢清法》第32條雖要求園區須設置處理設施才可營運,但多數既有園區並未落實。

環委批政策評估書問題多 環保司:政策環評僅為意見徵詢
多名環委連番砲轟政策評估書「寫得相當不好」、「問題滿多的」,但專案小組仍決定直接整理本次環委及民眾意見,交由環評大會確認。閉門會議中,未待意見文字全數確認,主席就稱時間已晚,諮詢環委後,決定由業務單位另行彙整意見,之後再給環委確認,宣布結束會議。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強調,科學園區政策環評過去經歷多次開會才完成意見徵詢。這次面積遽增卻只開會一次,許多意見仍未釐清,「怎麼可以直接進大會?」呼籲環境部再加開意見徵詢會。
會後環保司司長徐淑芷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園區政策先前就辦過兩次政策環評,徵詢意見多已涵蓋今日討論主題。待環評大會確認意見後,環境部會再發給國科會。徐淑芷再強調,政策環評是意見徵詢性質,「沒有強制力」。

昨日會前,多個環保團體被環保司人員阻擋在會議室外,僅允許發言前進場旁聽。針對環保團體在本場會議中,是否為「意見徵詢對象」?徐淑芷回應,環境部定位本次與會環團為「旁聽民眾」,因為先前已有把政策評估書發函給相關團體徵詢書面意見。但部分與會環團聽聞後,直接向媒體表示「沒有收到(書面徵詢意見)」,質疑環保司可能只向特定團體徵詢意見,「為什麼會有差別待遇?」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