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40年有成: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小 本世紀中葉有望復原
地球長期壟罩在「南極臭氧層破了洞」的擔憂下,9月,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振奮人心的消息,南極臭氧層洞「癒合」情況良好,有望在本世紀中葉之前恢復至1980年代破洞前的水準,重新成為保護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傷害的最佳防護罩。

破洞逐漸癒合
臭氧層是地表重要屏障,能有效吸收太陽的短波紫外線。但是,人類開始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CFC)、含溴化合物後,這些物質因紫外線照射下釋出氯、溴原子,導致臭氧分解。1980年代,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變得特別稀薄,跟周圍相比,宛如「破洞」。於是,聯合國號召各國合力減少有害物質。
WMO表示,「預計到了本世紀中葉,臭氧層可望恢復至1980年代的水準,大幅減少強烈紫外線造成的皮膚癌、白內障風險,以及對生態系的破壞。」
WMO最新的《2024年臭氧公報》指出,臭氧層破壞程度下降,部分要歸功於大氣內的自然因素,但其長期正向的趨勢展現了「全球協力行動的成功」。
南極的臭氧破洞在南半球的春天,也就是9至11月時最為嚴重。WMO在2024年9月底探測南極臭氧洞的深度,比1990至2020年這30年的平均深度更淺,顯示保護臭氧的工作大有斬獲。

全球合作40年的成就
WMO表示,破壞臭氧物質的生產與消費量已減少99%,主因是《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科學家發現臭氧「破洞」後,1985年聯合國隨即號召各國簽署《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並於1987年通過具有實質管制力的《蒙特婁議定書》,規範各國減少氟氯碳化物的生產、防治對臭氧層不利的情況。
9月16日是「世界臭氧日」(World Ozone Day),適逢《維也納公約》簽訂40周年。WMO特地讚揚了兩項協議。
「40年前,各國齊聚一堂,為了保護臭氧層而踏出第一步——由科學所引領,由行動所團結。」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說。
「今日,臭氧層正在復原之中,這項成果提醒我們,當世界留心科學的警示,就有可能帶來進步。」他表示。
WMO在2022年預估,南極臭氧洞要到2066年才能恢復至1980年代證實破洞前的水準;而北極的臭氧洞約在2045年恢復、全球平均水準則是2040年。下一次測量日將落在2026年,WMO期望國際社會持續遵循協議,限制破壞性物質的排放,讓這些預測得以成真。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陳文姿 審校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