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消化廚餘 居家堆肥、廚餘機、超夯黑水虻⋯讓專家告訴你該注意什麼
面對廚餘處理的缺口,家庭端是否能成為循環的一環?全台廚餘禁餵豬,每日有將近500噸廚餘只能焚化或掩埋,造成新的環境負荷。《環境資訊中心》採訪專家,從堆肥到廚餘機,到近年最受矚目的黑水虻,民眾能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消化廚餘?

全台每日產生超過2000噸廚餘,其中六成以上原本都用於餵豬。台灣出現首例非洲豬瘟,農業部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但即使堆肥廠與生質能電廠的處理量能全開,每天仍有500噸廚餘必須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場。這場「廚餘風波」讓許多關心環保的民眾思考,如何減少生活中的廚餘。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減少廚餘的根本之道,是從源頭減少剩食。盡量避免煮太多、能吃完就不留剩菜,才能降低整體廚餘去化體系的負擔。不過就算再怎麼節制,也難免會有果皮、果核、菜葉、骨頭、硬殼等不可食部分。謝和霖指出,近年已有不少民眾開始嘗試在家中自行處理廚餘,包括使用廚餘機、居家堆肥與黑水虻養殖等,但各有不同的條件與限制。
居家堆肥:最自然的方式,碳氮比控制得宜避免異味
堆肥是最自然的處理方式,環境中的有機物,本就會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漸分解。
居家堆肥近年逐漸普及,市面上有不同種類堆肥設備,也有民眾自行DIY。謝和霖分享,若要利用居家堆肥處理廚餘,可考量家中空間,若有通風好的大庭院可考慮體積較大的堆肥箱;如果在都市裡空間較小,則可以嘗試小容量堆肥桶。
謝和霖提醒,無論是何種設備,下方都要有排水孔及收集廚餘滲水的設備,確保不會過度潮濕產生惡臭、孳生蠅類,收集來的肥液還可用來澆花、種菜。

許多人擔心堆肥會有異味,但妥善控制「碳氮比」就能避免味道過重。謝和霖解釋,葷食(如肉類)含氮量高,是廚餘主要異味來源。把肉吃到只剩骨頭再堆肥,可以降低腐肉臭。但菜葉、豆類、咖啡渣的含氮量也偏高,要避免味道,還須混入木屑、乾草、枯葉等「碳源」,確保整體碳氮比平衡。
取自大自然的枯草、落葉本身就含有微生物,可以吃掉廚餘,但也可以購買市面上的菌種促進發酵;堆肥時把廚餘切成細塊也可增加表面積,加快堆肥速度。堆肥產生的肥料不能亂丟,謝和霖建議妥善再利用,而非直接丟進垃圾車;空間足夠者可在家中種植蔬果,如果沒有閒工夫,也可以送給有在耕作的農友。
廚餘機:適合小家庭,但耗費電力
廚餘機操作簡便、不佔空間,對於工作忙碌、講求方便的都市小家庭,接受度更高。但廚餘機也分成不同種類,各有優缺點。

謝和霖表示,市面上較流行的機種是烘乾型廚餘機,只要把剩食、菜葉、果皮丟進機器,經過數個小時的高溫烘乾、研磨成碎屑,可大幅縮小體積、減少異味,但過程中會消耗不少電力。
另種是俗稱「鐵胃」的廚下式廚餘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廚餘丟進廚房水槽,啟動機器絞碎,再用水流把泥狀的廚餘沖入下水道。但這等於直接把廚餘排入下水道,家中管線能否負荷是一大挑戰,對於環境也是種負擔。環境部在多年前表示不支持民眾使用鐵胃,以免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負荷,部分縣市(如台北)也明令禁止廚餘進入下水道。
謝和霖較推薦市面上標榜不需使用電力的「生物分解型」廚餘機,這種廚餘機的原理和一般堆肥桶類似,同樣需要投入落葉、乾草等物質增加碳源,並利用手動翻推,增加好氧菌的生長繁衍,可視為「堆肥桶的進化版」。也有另一種機型無須落葉、乾草,只需投入酵素,在機體內破碎、翻攪廚餘,數週就能產出肥料。

黑水虻:廚餘消化能力強,環境維護要下功夫
黑水虻的養殖條件、處理能力
黑水虻近年成為廚餘處理新星,長期研究黑水虻廚餘處理的牧師林信仁表示,黑水虻幼蟲能全天候進食,且成長速度驚人,「牠每天大概可攝取自己體重兩倍的食物,最好的條件下,第二天體重會變兩倍,第三天變四倍,依此類推等比級數上去。」
幼蟲期約12至13天,成長幅度可達4000倍。以廚餘含水率約70%計算,每百克的蟲卵孵出的幼蟲,可在生長階段處理約1公噸調整過的廚餘。

不過林信仁分析,黑水虻雖能有效分解廚餘,但並非「萬能的廚餘處理機」。黑水虻主要攝取澱粉、蛋白質與少量油脂,骨頭、纖維或堅硬外殼、油脂就難以分解。尤其當廚餘含油太高,消化效率就可能降低。
除了廚餘內容物,養殖也要控好溫、濕度。林信仁表示,黑水虻為變溫動物,溫度過低會休眠、代謝慢,分解速度下降,效率最高的理想養殖溫度是35~40°C、養料的濕度約70%。

黑水虻適合養在家中嗎? 幼蟲逃家、臭氣薰人怎麼辦?
一般家庭適合養黑水虻嗎?林信仁直言,不建議一般家庭嘗試,「我看過太多人因為養蟲養到家庭革命,你弄得再好,都一定會有味道的。」
林信仁表示,臭味來自蟲體糞尿帶來的氨、氮、硫化氫臭氣,因此養殖基質不能太厚,且必須每天翻堆,讓水氣、熱氣、臭氣散去,也要注意通風。他強調,臭味要徹底去除可以利用環境控制技術,但對一般家庭來說無經濟效益。
除了臭味問題,也可能因為水份附著在容器壁上,導致大批黑水虻幼蟲「逃家」亂爬。林信仁表示,在養殖盆周圍撒上吸水分的資材可避免幼蟲亂爬,如木屑粉或麩皮。

養殖黑水虻第一步如何開始?林信仁強調,活體買賣在網路平台並不合法,但黑水虻在環境中很常見,民眾可利用野外誘引,在桶中放置廚餘、蓋子不要密封,兩三天就可吸引到野生黑水虻產卵,夏天約兩日可孵出,黑水虻生命週期約在28~30天。養殖需要準備盆子及廚餘養料,廚餘厚度不可超過5公分,以免積熱導致幼蟲死去。
蟲體及殘渣如何去化也是挑戰。林信仁表示,養殖黑水虻的殘渣極富有機質,家中若有盆栽或小型菜園,可直接混入土壤中作為肥料。蟲體本身富含營養,也可作為雞隻、爬蟲類、蜜袋鼯、刺蝟或肉食性魚類的飼料。若不蒐集蟲體,也可任幼蟲自行成蛹後羽化回歸大自然,但要注意可能吸引鳥類來補食,難免會有鳥糞問題。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