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圖說:東海大學攜手科博館、國家太空中心推出「火星任務十週年特展」,首度亮相太空生存研發成果。(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張亞痕/台中報導)東海大學攜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太空中心推出「火星任務十週年特展」,首度亮相太空生存研發成果,包含以塑膠作為火箭燃料與太空材料、肌少症食品研製為太空人的保健食品、畜牧機器人將成太空殖民的食物生產工具等前瞻技術,帶領民眾一窺太空生活的未來樣貌。



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圖說:特展內容包含未來科學、太空材料、碳捕捉與永續環境、畜牧機器人、太空醫學及食品、明日城市建築與宇宙新秩序等領域。(主辦單位提供)



東海大學與科博館共同舉辦的全國火星任務競賽邁入第十年,在國科會、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下,今年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特別推出全國首場「火星任務特展」,展覽內容包含未來科學、太空材料、碳捕捉與永續環境、畜牧機器人、太空醫學及食品、明日城市建築與宇宙新秩序等領域,呈現太空教育、科學與產業融合的發展量能。



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圖說:除了呈現東海研發成果外,亦展出國家太空中心的入軌火箭、福衛9號與獵風者號實體模型,以及科博館珍藏的火星隕石。(主辦單位提供)



(10/24)日特展開幕式,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表示,台中地處於精密機械、精密製造的重鎮,具有強大的轉型能量與技術潛力,他指出,NASA指定使用的太空梭螺絲與重力手把皆出自臺中精密工業廠製造,傳統產業只要結合太空也能成為台灣的傳奇產業,有機會在全球太空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圖說:現場更有台中女中、彰化女中及東大附中學生解說團,展現太空教育向下扎根的成果。(主辦單位提供)



開幕式當日,鄭照新副市長、科博館黃文山館長、國家太空中心鄭琮生總監、臺中女中洪幼齡校長、財團法人塑膠中心薛光瑩副總經理、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楊定亞教務長、龍鳳娣學務長、林惠真研發長、國際學院幸雅各院長、理學院賴英煌院長、社會科學院王篤強院長、生科系趙偉廷教授、淨零碳技術聯盟駱永建執行長、綠茵生技林育正研發經理、成功大學機械系施士塵教授等人都親臨現場。



台灣搶佔太空先機!東海大學攜科博館、太空中心打造「火星任務特展」


圖說:科學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智慧,此次展出期望讓民眾真切感受台灣太空科技的進展。(主辦單位提供)



張嘉修副校長表示,此次特展融合理工及生態科學、建築、社會科學等跨域能量,全方位思考火星生存挑戰,期望讓青年不僅理解未來,更能參與未來的建構,也藉此展讓更多人認識太空、理解科學的教育意義。計畫主持人暨生科系教授趙偉廷也指出,此次特展展出至11月16日,除了呈現東海在火星生存研究上的研發成果外,亦展出國家太空中心的入軌火箭、福衛9號與獵風者號實體模型,以及科博館珍藏的火星隕石,讓民眾能真實感受台灣太空科技的發展進程,現場更有台中女中、彰化女中及東大附中學生解說團,展現太空教育向下扎根的成果。



洪幼齡校長指出,今年六月,女中也主辦「太空科技論壇」,邀請國家太空中心與大學教授與學生共同對話,啟發學生對太空科技的想像,做為新興科技教育聯盟主責學校,也以太空科技議題做為課程主軸,致力培育學生成為具前瞻視野的未來科技人才。



「科學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智慧。」科博館黃文山館長表示,本次展出從火星隕石到火箭與衛星模型,讓民眾真切感受台灣太空科技的進展,更包含火星上的社會規劃、經濟分析等人文議題思考,這些都是科博館教育想要傳達的理念。國家太空中心鄭琮生總監也表示,太空科技已成為國家競爭力,期待透過教育扎根與跨域合作,培育更多具備太空視野的未來人才。



薛光瑩副總經理則指出,高分子材料是推動太空科技的重要動能,此次展出火箭燃料柱與航太複合材料技術,展現台灣研發能量已具備走向太空應用的實力。未來將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開發輕量化、高強度的熱塑複材,不僅可應用於無人機、衛星等太空載具,更能延伸至高階交通與綠色能源領域,讓太空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下個舞台。



中科大廠綠茵生技亦表示,本次榮幸參與「火星任務」展覽源自從研發人員的視角對太空的想像與實踐,當人類生活圈邁向長程太空任務與太空移民的情景,如何以安全、輕量、長效保存且具高生物可用率的營養方案,支援旅程中免疫調節、代謝管理與壓力調適等核心健康需求,共同推進「太空保健」這一新興跨域,並期待透過本次展覽,促進產學科教創新交流,並為台灣太空健康產業的發展與蓬勃注入新動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