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今年台灣受到許多極端天氣事件的衝擊,丹娜絲颱風對南台灣造成極大的損害;颱風造成的堰塞湖溢流衝擊馬太鞍等聚落;大台北、高雄等也受到高溫和都市熱島效應的衝擊。種種事件讓「氣候韌性」與「城市韌性」的討論浮上檯面,凸顯了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同時解決環境挑戰和社會不平等的新發展框架。
本文透過「甜甜圈經濟學」的理論,以及城市尺度的模型實踐,探討台灣是否能從這些地方實踐經驗中,找出能夠提升城市中的社會韌性,又能兼顧環境、生態平衡的方式。

甜甜圈經濟學:重新定義城市繁榮


在思考城市發展的方向時,主流觀點往往延續傳統的「經濟成長帶動發展」思維,將GDP視為衡量繁榮的主要指標。然而,這種觀點在推動城市擴張與產業增長的同時,忽略了其背後潛藏的環境壓力與社會不均問題。面對氣候變遷、資源分配不均與生活品質落差等挑戰,城市需要重新思考「何謂真正的繁榮」。


英國經濟學家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這個模型以直觀的甜甜圈形象,描繪出21世紀人類發展的理想空間:在滿足所有人基本需求的同時,維持地球生態系統在可承載的範圍內。


甜甜圈的內圈代表「社會基底盤」,包含十二項基本人類需求:充足的糧食、乾淨的水源與衛生設施、可負擔的住房、醫療照護、教育、能源、收入與工作、社會網絡、性別平等、社會公平、政治發聲權,以及和平與正義。若有人在這些面向中出現短缺,就等於掉入甜甜圈中間的「空洞」,無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外圈則代表「生態天花板」,由九項地球界限構成: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化學污染、氮磷負荷、淡水消耗、土地利用轉換、生物多樣性喪失、空氣污染與臭氧層耗損。當人類活動超越這些界限,就會對地球穩定性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2022年全球社會基礎短缺與地球邊界超限的狀況。資料來源:Fanning & Raworth 2025


甜甜圈經濟學的核心目標,是引導人類社會進入內外圈之間的「安全與公正空間」——在這裡,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能被滿足,同時對地球的壓力維持在永續範圍內。這樣的思維挑戰了傳統「成長至上」的發展模式,並為城市繁榮提供了更具平衡性的定義。


拉沃斯所創建甜甜圈經濟學行動研究室(Doughnut Economics Action Lab, DEAL)團隊於今年10月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失衡的世界-社會與地球限度的甜甜圈監測系統」(Doughnut of social and planetary boundaries monitors a world out of balance)進一步將這一框架量化,運用35項指標追蹤2000~2022年間全球的社會短缺與生態超限情形。


研究顯示,儘管全球GDP在此期間翻倍,人類的基本需求僅略有改善;若要在2030年前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各項社會指標進步速度必須提升約五倍。然而,與此同時,地球生態系統的惡化速度仍在加快。若要在2050年前讓地球回到安全範圍內,各項生態指標(如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等)的恢復速度必須達到目前的兩倍以上。


這些結果揭示了當前全球經濟模式的結構性失衡:最富有的20%國家造成了超過四成的生態超限,而最貧困的40%國家則承受了六成以上的社會短缺。當「成長」成為唯一的政策目標時,社會公正與生態安全便被同時犧牲。若國家與城市仍以GDP作為繁榮的主要指標,脆弱族群的風險將難以降低,城市面對氣候與災害的韌性也將持續被削弱。


當「甜甜圈」進入地方:城市肖像法


要讓甜甜圈經濟學真正落地於城市層級,必須結合在地現況進行系統化應用。甜甜圈經濟行動實驗室(DEAL)提出的「城市肖像法」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具體的行動路徑。這個方法核心在於運用四個相互關聯的透鏡來全面評估城市表現,確保既滿足居民需求,又不對全球環境與他人權益造成傷害。




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城市肖像法的四種透鏡。資料來源:譯自Fanning,2020



  • 地方-社會透鏡:檢視城市居民在16個社會維度的表現,涵蓋健康、連結、賦能、賦權四大範疇,從營養食物到政治發聲權,確保所有市民的基本需求都能獲得滿足。

  • 地方-生態透鏡:評估城市如何在其自然棲息地中蓬勃發展,探討城市基礎設施如何模仿當地生態系統的功能。阿姆斯特丹便學習海岸沙丘的水質淨化機制來支持沙動力計畫,並透過策略性放置綠牆來吸收交通要道的污染物。

  • 全球-生態透鏡:計算城市消費對全球生態系統的衝擊,包括碳足跡、水足跡、土地使用等指標。阿姆斯特丹在過度施肥使用方面超標1.8倍,在氣候變遷影響上超標1.9倍,顯示城市消費模式對地球界限造成的壓力。

  • 全球-社會透鏡:則檢視城市消費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中的工人與社區福祉。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兒童每天工作12小時搬運鈷礦只賺取1~2美元,到柬埔寨成衣工人薪資低到無法負擔工廠餐廳食物,這個透鏡揭露了城市消費背後的全球社會代價。



瑞典小鎮用「甜甜圈」設計「未來校園」


Tomelilla 位於瑞典南部 Österlen 地區,是一個人口僅1萬4000人的小鎮,受到阿姆斯特丹甜甜圈城市模型的啟發,瑞典第一個將城市肖像納入實踐的城鎮。


Tomelilla 政府以「未來校園」作為甜甜圈城市模型的旗艦計劃,首先與瑞典研究院RISE合作,透過議題研究提出涵蓋社會、經濟、生態三大面向的議題地圖。接著與專家、公民、甚至青年與兒少等未來世代共同導入前述的四大透鏡,透過關注在地/全球、社會/生態交互的面向,共同思索一座能在甜甜圈麵團中──也就是符合社會共融並兼顧生態環境的未來校園可能樣貌。




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瑞典小鎮Tomelilla。圖片來源:Wikipedia


Tomelilla居民提出了四大主軸,「環境再生」、「建築設計」、「技術創新」、「社區關懷」這四大主軸也討論到如何讓校園成為社區韌性的一環,以應對未來風險,例如:「技術創新」就提到需要裝設自發自用的太陽能與儲能,提升能源自主;「社區關懷」提到校園也需要兼顧避難場所的功能;「環境再生」則關注校園農場與糧食自給的面向。


這些主軸也透過跨部門的會議,並與參與此專案的團隊最終產出《未來校園戰略》報告書,目前未來校園已有建商合作,預計未來校園將在2030年完工。


事實上未來校園計畫也受到預算與實作挑戰所限制, Tomelilla 組織發展經理佩爾松不諱言地說:「因為經費有限,無法確定是否能全面落實未來校園的計劃。」但同時他也強調,能讓甜甜圈的願景進入政府採購與規劃流程,本身就是一大突破,市議員們也展現出相當開放的態度,允許行政團隊進行前所未有的治理實驗。


佩爾松強調,與其單看單一建案是否完美實踐甜甜圈模型,更重要的是促進整體社區邁向更公平與永續的發展。當地學校也開始探討教育本質與未來方向,這場由甜甜圈經濟學引發的公共對話,已不再局限於建設實體空間,而是逐漸滲透至治理與教育文化之中。


「甜甜圈」模型融入世代正義


世代正義與兒少表意權也是Tomelilla的甜甜圈模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例如在《Tomelilla 城市肖像 2024》中,將世代正義與兒少表意權內建到治理架構。「生活品質計畫」在面向當代居民需求的同時,明確納入對「未來世代」生活條件的考量,並以「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把社會基礎與生態邊界制度化為評估指標,避免當下發展侵蝕未來的資源與環境。


在兒少表意方面,報告於「新校區建設」案例中明定:兒童與學生將參與設計流程,實際貢獻對新學校的構想。同時透過「影響力/民主參與」等量化指標,例如:向八年級學生提出「你認為學生能在課堂中參與並影響你們的學習方式的程度有多大?」,衡量青少年在學習環境中的參與與影響程度;在模型原則中也納入「詢問誰的聲音被忽略」的檢核,促使決策過程主動尋找並補上被忽略的聲音。




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Tomelilla「生活品質計畫」在面向當代居民需求的同時,明確納入對「未來世代」生活條件的考量。圖片來源:Unsplash


用「甜甜圈」促進城市韌性與世代正義


推動台灣城市邁向永續,需要跨部門的協調與合作,才能同時兼顧環境治理與社會需求。《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報告》指出,目前多數縣市的條例在架構上仍偏重能源與碳管理,公民參與則多以公聽會或意見徵詢為主,缺乏深度互動與制度化的回饋機制,使居民與弱勢群體的需求難以反映在政策設計中。


相較之下,甜甜圈經濟學透過「城市肖像法」與跨部門工作坊,將教育、社會、能源與環境部門整合起來,並讓居民直接參與治理,確保政策能回應社區在健康、居住、糧食與安全等多重層面的需求,並且有兒少與青年的意見納入討論中,不僅讓過程包含未來世代的聲音,也讓結果更符合世代正義。


像Tomelilla 的「未來校園」計畫,就是將能源自主、糧食自給與社區避難功能納入教育場域的實例。台灣若要真正提升城市韌性並促進世代正義,政策就必須擺脫僅以產業、經濟成長指標來衡量發展的侷限,轉向在社會公平與生態永續之間取得平衡,並建立跨部門合作、公民參與以及納入兒少表意權的制度基礎。


11/1 一起為更有韌性的未來而走


甜甜圈經濟學提醒我們,真正的繁榮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在安全、公正、永續的環境中生活。這樣的繁榮需要同時穩住社會基礎與守住生態邊界。城市的韌性來自人與環境的連結,也來自把防災、健康、居住、社會福利與生態系統整合在藍圖與政策之中,並傾聽在地社群與不同世代的經驗與需求,讓所有群體都具備面對風險的能力。


11月1日邀請大家一起走上街頭,參加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以及60多個來自生態、社福、人權等不同領域組織所舉辦與響應的:「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大遊行。呼籲政府重視氣候政策中的世代正義與表意權;並加強社區韌性以面對更極端的氣候事件。這場遊行也是行動的開始,目標是打造更健全的社區與生態,和能讓下一代安心成長的家園。


這個週末,讓我們一起上街,一步一步走出更有韌性的台灣。



為氣候而走|遊行資訊



  • 遊行當日|2025.11.1(六)12:30 ~ 17:00

  • 集合地點|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

  • 遊行路線|(總長2.14公里)起點市府東門廣場 ▷ 穿越松壽廣場公園 ▷ 轉進香堤大道 ▷ 松壽路▷ 松智路 ▷ 信義路五段 ▷ 市府路 ▷ 松高路 ▷ 松智路 ▷ 終點市府東門廣場

  • 遊行特色|分為三大區域,主舞台區安排議題短講外,也有樂團及脫口秀表演;攤位區由各民間團體組成;親子區安排環境繪本共讀、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

  • 遊行官網:https://neti.cc/ZmEK9Lo



實踐甜甜圈經濟學模型,推動地方氣候韌性發展



參考資料



  • Doughnut of social and planetary boundaries monitors a world out of balance,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25-09385-1

  • C40 knowledge(2020年7月),Creating City Portrait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from the Thriving Cities Initiative

  • Tomelilla Kommu (2025年3月18日), City portrait of Tomelilla 202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progress report.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2025年),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報告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