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2025年10月18日,由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原住民族文化館策劃的年度展覽《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正式登場。展覽以「月桃」這株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中擁有深厚象徵意涵的植物為主角,透過田野調查、文化工坊、靜態展品與影像紀錄等多元形式,呈現一段從土地、生產到記憶的文化敘事。


本次展覽的前身是由原文館文化專員kivi主導的「月桃田野調查計畫」,並邀集屏東瑪家鄉的排灣族月桃工藝師潘雅莉(族名:Qaruwai maledep)、在地文化團隊「阿鈴鈴工作坊」與「大家書房」共同執行,於台中大雅地區展開一系列深耕行動。此次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楊孟宜表示:「我們希望讓觀眾理解,月桃不只是一種植物,而是一種文化的媒介,一條串連傳統與當代、族群與社群、土地與人之間的線索。」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排灣族工藝師潘雅麗(族名 Qaruwai maledep),以十餘年實作經驗,將月桃工藝融入生活設計與文化傳承。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從田野到展覽:文化工作與社群參與的交織


田野調查從2025年6月啟動,內容涵蓋月桃的植物認識、採集方法、處理技巧,以及編織技藝的學習與保存方式。與以往文化調查偏向學術紀錄不同,本次特別加入文化推廣與民眾參與的元素,於6~7月間辦理四場文化教育工作坊,讓在地居民、原住民族人與一般民眾一同參與、學習與體驗。


楊孟宜指出:「這是一個有別以往的田野模式,我們不只是紀錄,更希望民眾走進來、動手參與,在過程中理解月桃的價值。文化的傳承,從參與開始。」


展覽主題「植敘」,分別取自「植物」與「敘事」兩個字,象徵文化與自然的交會,以及知識與記憶的流動。作為策展團隊的一員,楊孟宜認為,月桃在排灣族的文化中並非單純的自然物,而是一種高度融入生活的文化植物。從包裹食物的葉片、嬰兒搖籃的織材、居家日用品的編織原料,到具有祭儀或日常功能的生活器物,月桃的存在滲透在部落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策展團隊成員之一楊孟宜(左一)表示,期望透過展覽讓更多人理解文化植物背後的知識與記憶。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它是文化、是記憶、是土地的延伸,」楊孟宜說。「這樣一株植物,承載了長輩的智慧、部落的技藝,還有我們未來文化教育的可能。」她特別提到,展覽中呈現的不只是靜態作品或資料,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過程:「我們希望觀眾看見這些作品背後的學習與實踐,從植物的處理開始,到作品的完成,每一步都充滿著對文化的尊重與延續。」


從工藝桌墊到嬰兒搖籃 月桃的多元生命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主軸區域:主展場以「月桃工藝的傳統脈絡」為核心,從植物的形貌、採集與乾燥處理、編織流程、實際生活應用等進行系統化展示。展品包含學員在工坊期間親手製作的月桃桌墊,以及來自潘雅莉老師與族人所保存的傳統月桃蓆、嬰兒搖籃等珍貴生活器物,呈現月桃在排灣族生活中真實且長久的存在。


而在展覽的另一區,則以「當代生活美學中的月桃」為概念,展示來自不同原住民工藝師的創新作品,如月桃編織包、手工皂、精油、家居裝飾物等,體現月桃工藝如何在現代設計語彙中被重新詮釋。


「這不只是傳統的複製,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些創新應用,讓觀眾看見傳統如何與現代對話。」楊孟宜強調,「文化是活的,它可以被轉化、被使用、被生活化。」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月桃編織的嬰兒籃與曬乾處理好的月桃葉鞘。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植敘》展場主展區,系統性呈現月桃從植物形貌、原料處理到工藝應用的文化脈絡。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從外婆的手到自己的路──月桃的啟蒙


排灣族工藝師潘雅莉是今年策展工藝師之一,也是排灣族中少數仍持續耕耘月桃編織文化的實踐者之一。


「我其實不是從小就很會編,反而是後來才重新學回來的。」潘雅莉笑著說。她來自屏東縣瑪家鄉的排灣部落,家中世代為排灣族人。「小時候我對月桃其實很陌生。暑假被爸媽丟到山上,就常看外婆在編月桃,鋪草、曬葉、編蓆子。那時候覺得這只是生活裡的東西,沒有特別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對她而言,月桃只是日常中的一部分——地板上的蓆子、月桃搖籃、衣櫃裡的月桃盒。「它就在那裡,但我們不特別談它,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直到大學時期,一位老師的一句話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老師問我:『排灣族除了琉璃珠、木雕之外,還有什麼工藝?』那時我愣住了,因為我居然想不出來。」回到家,她看見父親正在編月桃盒,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這份傳統工藝其實從未離開,只是被忽略在生活的邊角。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民眾於展前工坊親身參與月桃編織過程,從田野走入手作,在體驗中理解文化植物的生命力。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從社區出發 讓月桃重新被看見


大學畢業後,潘雅莉進入社區發展協會工作。她開始思考,這項傳統技藝能否在現代社會中重生?「那時候我寫了一個勞動部的計畫,邀請來義河蘭英編織老師來教授。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從原料開始,學怎麼處理月桃、怎麼讓它成為真正的編織材料。」從此,她投入月桃工藝十餘年。她說,這十年既充滿挑戰,也滿是驚喜。


「月桃不像其他纖維,它很固執,不能隨意彎折,處理起來要花上好幾天。從採集、曬乾、翻面、壓平,到可以開始編織,常常要兩個星期。」她說:「這是個考驗耐性的工藝,也考驗你對自然的尊重。」


在這條路上,她不只是在「學技術」,更是重新理解與土地共存的節奏。「有時候我想大量採收、趕進度,但月桃不會配合你。它有自己的生長節奏,不是每個季節都能採。你得學會等。」


排灣族傳統的月桃編織多以「十字編法」為主,主要用來製作蓆子與日用品。潘雅莉延續這樣的手法,同時也不斷嘗試創新。


「我和一位日本設計師合作,他問我:『月桃除了傳統的編法,能不能有新的表現?』那次合作讓我重新思考——傳統工藝不一定只能在傳統的框架裡。」


她開始嘗試不同的編法與造型,將月桃與皮革、金屬、布料結合,創造出兼具原始質地與現代美感的托特包與生活飾品。「我發現現代人越來越喜歡簡潔、自然的質感,所以我做的包設計很乾淨,只留月桃的紋理和氣味。那是一種很安靜的美。」


「最難的是,不是編,是採」


談到月桃編織最困難的地方,她毫不猶豫地說:「最難的其實不是編,是採。」


從上山採收,到葉片晾曬、翻轉、刮筋、壓平,整個過程講究天氣、時間與手感。「你不能說今天想曬就曬,遇到陰天可能要延到6~7天。太陽太大又會焦,太濕又會發霉。這些細節都要靠經驗去摸。」


每片月桃葉都有「正面」與「背面」,如果在編織時不慎翻錯,就會整片斷裂。「所以在編的過程中,要不停噴水保持濕潤,讓纖維有彈性。」她笑說,很多學員第一次上課時都被這件事嚇到。


「他們以為這只是簡單的編織課,結果一上手發現月桃根本不聽話。常常一不小心就斷掉。」


教學的現場:從驚訝到專注


在《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展覽前的四場工作坊中,潘雅莉帶著學員從採集、曬月桃莖到編織,讓他們親身體驗整個過程。


「一開始大家都笑著玩,覺得簡單。結果到後面,每個人都安靜下來,專注地修葉、對齊、噴水。那一刻我覺得很感動。」有學員說:「原來月桃不是只能包粽子。」也有族人學員表示:「我第一次這麼貼近自己族群的材料。」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民眾於展前工坊親身參與月桃編織過程,從田野走入手作,在體驗中理解文化植物的生命力。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潘雅莉回憶:「很多原住民學員其實離部落生活很久了,他們感動的不是學會一項技術,而是重新摸到那個記憶裡的味道。」而對漢人學員來說,月桃是新鮮又陌生的發現。「他們驚訝於月桃的強韌與香氣,覺得原來台灣的植物也能這麼美。」


「我覺得人都有一種天性,就是想要貼近自然。」潘雅莉說。「當你拿著月桃編的包包,你會感覺到那個生命的溫潤。那不是塑膠或金屬能給的。」她認為月桃的魅力不在於精緻或華麗,而是一種手感的真實。「它的纖維有呼吸,會變化。這種自然的材質,會提醒我們自己還活在土地上。」


月桃是天然素材,容易受潮、發霉,因此如何保存也是重要課題。「這次展覽我們有開設『編織品保存工作坊』,教大家怎麼讓作品更耐久。可以用蜂蠟上油保護,也要注意通風與濕度。」


潘雅莉強調,月桃會風化、會變色,這並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痕跡。「就像人一樣,它會老去,但那是它最美的樣子。」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展覽期間吸引多位觀眾駐足,透過策展脈絡與導覽文字,深入認識月桃背後的文化故事。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為族群留下什麼:一個工藝師的責任


如今,潘雅莉的工作坊裡擺滿了各式月桃作品——桌墊、收納籃、托特包、口金小包、餐墊、飾品盒。她笑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月桃」。「我覺得月桃是一種平民工藝。它不需要被神聖化,而是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使用。」


除了編織,她也嘗試跨界合作,與香氛品牌製作月桃精油、月桃皂、月桃面膜等產品。讓月桃不只是文化的象徵,它還能進入日常,讓更多人藉由使用去理解它的價值。


「我常常被問,為什麼還在做月桃?」潘雅莉微笑地說,「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在族群裡的角色,而我選擇了月桃。」


對她而言,這是一條既緩慢又確定的路。「我不是最厲害的編織者,也不是最懂材料的人,但我知道,我想要讓這項技藝延續下去。」她說,月桃讓她學會耐心,也讓她學會對土地謙卑。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從月桃重新理解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我希望來看展覽的觀眾,能看到的不只是月桃的美,而是它背後那個關於台灣土地的故事。」潘雅莉說。


回顧這次展覽的準備過程,潘雅莉特別提到策展團隊與館方的用心。「原住民族文化館的團隊真的很細膩。他們在整理資料時,一再跟我確認,不輕易下筆。那一刻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做。這不只是我的作品,而是一個文化被重新看見的過程。」


在她眼中,月桃是文化的起點,也是一面鏡子,讓人重新認識這座島嶼的多樣性。她說:「台灣有這麼多族群、這麼多文化,我們應該多了解彼此。當你理解另一個文化,其實也是在尊重自己的文化。」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


展覽期間:10月18日-12月7日
展覽地點:台中市大雅區仁愛路69號(台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8: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從田野走入手作 《植敘—排灣月桃的生命敘事》特展重新看見月桃的美


民眾於展前工坊親身參與月桃編織過程,從田野走入手作,在體驗中理解文化植物的生命力。圖片來源:《植敘》策展團隊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