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林倩綺:花蓮復原重建 中央不能被動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林倩綺立委表示,災害發生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站在重建的起點。
林倩綺立委曾親自前往花蓮第一線,走進收容所和部落,與鄉親面對面談話,看見他們在逆境中努力自立、自助,令人非常敬佩。但我也深切感受到,重建不只是重蓋房子,更包含教育不中斷、醫療不中斷,以及社會與心理的全面修復。這些挑戰,任何一項忽略了,災害就不會真正過去。
一、教育不能中斷,重建從孩子開始
這次災害造成花蓮多所學校受損,許多學生暫時無法回到教室。
對孩子來說,學校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他們生活中最穩定的支持力量。災後如果學校需要收容災民、或仍在清淤修復,中央政府就應積極介入協助,協調替代場地,例如借用大專校院教室或公共空間,讓學生能儘快恢復上課,不是無限期等待。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教育部迄今尚未展現主動作為。不僅未提出具體的替代教學場地方案,甚至將責任推回地方政府,導致花蓮縣府在安置與復學之間陷入調度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教育部將縣府在有限條件下提出的「遠距教學」當作標準解方,但在原鄉地區,網路基礎建設不足、設備老舊,許多學生根本難以負荷遠距學習。
遠距無法取代實體、推諉無法取代作為。如果中央部會一再迴避責任,只會讓孩子的學習權益一再受損。這不是地方該獨力承擔的壓力,中央有責任主動調度資源、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原鄉的孩子去適應現實。
二、醫療資源要進得去、用得上
在走訪部落過程中,我聽到許多居民最擔心的,是長輩和慢性病患者的就醫問題。
災後山區道路中斷,一旦發生緊急情況,若缺乏即時醫療支援,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我呼籲中央,應儘速啟動流動醫療團隊進駐,必要時結合國軍或大型醫院的支援能量,確保每一位鄉親都能獲得最基本、最急需的醫療照護。
三、心靈重建不能缺席
花蓮這次的災情,對孩童、家長、甚至長者,都帶來非常大的心理衝擊。
一夕之間失去家園,那種驚嚇、無助與失落感,需要有人陪伴、傾聽與協助。
我呼籲行政院,應盡速擴大心理重建機制,主動調派更多臨床心理師、社工、輔導專業人員,深入災區、走進家庭。心靈支持不是災後「加分題」,而是社會能否真正復原的關鍵。
林倩綺之前在高雄縣政府服務時,曾親身參與八八風災的災後文化重建,深知中央政府在第一時間提供資源與支援的重要性。但這段時間,我們看到的卻是:地方政府一邊救災、一邊安撫民心,還得疲於澄清謠言、面對不必要的政治攻擊。
我們要問的是:救災還要分顏色嗎?還要為了立場不同、彼此互踩嗎?
這樣的政治口水,不但沒有幫助,還會拖慢真正的重建步伐,讓受災鄉親承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與延誤。
林倩綺在這裡鄭重呼籲:
中央應該拿出行動與態度,扛起該扛的責任,從教育、醫療到心理支持,一項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慢。
因為災難過後,人民要的不只是安置,更是能夠重新生活的機會與尊嚴。
- 記者:今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