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風暴/議員「地方包圍中央」 許家睿揭五大倡議用意
(總主筆李彥謀/專訪)有17位民進黨縣市議員,由台中市議員黃守達、基隆市議員張之豪等為首,提議並連署一個「五大行動倡議」,包括「守護憲政、經濟安全、先維綠查、地方主義、黨務改革」,他們在9月3日與黨主席賴清德會面;這是大罷免大失敗後,黨內發出的首波對執政的建言。
圖/民進黨桃園市議員許家睿說,大罷免結果就是大失敗、大烙賽,民進黨要做的就是明確回應民意。(艾瑞克IN新聞攝)
17位議員連署倡議,不分派系、沒有小圈圈
桃園市議員許家睿,也是17位連署人之一,他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指出,這項「五大行動倡議」,主要是針對2024總統大選後至今,台灣政治紛亂的檢討,除了一方面是藍白陣營在國會的亂象外;再者就是民進黨對這些紛擾,缺少一個應對的主軸,執政團隊沒有立刻做快速的回應,致使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產生怨言。
許家睿表示,第一波有17位議員連署,後續還有一些民代參與,我們把「倡議」公開傳送給多數議員,只要是認同倡議內容都可以連署,沒有分派系;「我們有幸透過這個倡議,與賴清德主席對話溝通,把基層的聲音向上傳達,也是跟我們的選民與支持者做回應與互動」,「大家都是要為自己的選票負責,為自己選區的經營負責。」
事實上,「黨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一直都是存在的,從2024年中的反濫權護民主就有了」;許家睿直言,「當時民進黨也舉辦一系列下鄉開講,不過形式上比較屬於單面向溝通,由立委現身說法在國會遇到什麼阻難,比較沒有就民眾身心方面,這也讓一些公民比較焦慮、憂心,從而組織罷團進行罷免。」
藍委言行稍有收斂,「黨團自主」變成問題根源
許家睿觀察到,多數藍委在大罷免後,雖然「安全下莊」,但國民黨也知道罷團成員都是公民團體,主導者不是民進黨,要經過一階、二階連署是很困難的;而民團在沒有綠軍主力支援下能達陣,藍委都感到戰戰兢兢,所以近來言行都稍有收斂。
不過,許家睿也坦言,從民主與政黨政治角度,不論選舉或罷免,結果呈現的就是民意的反應,從投票結果,大罷免確實是「大烙賽」,也凸顯賴政府執政上的缺失與不足;「特別是面對議題與處理罷免,是否進退的過程,我們失去了很多機會,也失去很多支持者,黨對罷免的掌握不夠精準,如同要大罷免還是精準罷免的路線選擇。」
最早提議大罷免的柯建銘,是否該負政治責任?許家睿表示,「黨團自主」是必要的,但是當黨團自主變成問題根源,行政團隊的政策無法透過黨團進到立法院,就成為大問題;再者是黨團自主變成沒有民主,或有所謂假傳聖旨,那麼黨團「適度改組」也是必然的,「我仍強調民進黨要正視國人的期待,然後予以回應。」
柯建銘的強烈無力感,奧砍剃刀告訴民進黨什麼?
「能感受柯建銘的強烈無力感,當傅崐萁、黃國昌不跟你協商,直接跳過委員會,把法案及預算拉到院會表決,外界就看不到柯總召的功力,期望改革的年輕人,只看到柯建銘負面的部分」;許家睿說,「不是柯總召不願意,是對方不願意協商,讓他沒有舞台,接下來預算會期,如果藍白願意對話,柯總召或許就有很多他熟悉的武器可以運用。」
許家睿舉「奧砍剃刀」理論:「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測得想要的結果」指出,今天大罷免就是大失敗,結果已擺在眼前,「投票」是一個最簡單的一翻兩瞪眼;「人民已經給你答案,你這個路線就是行不通,則民進黨就要去檢討與改組。」
就「五大倡議」,許家睿說,憲政問題對一些民眾來說太遠了,但我們要說明憲法法庭停擺對人民基本權利是有影響的;經濟安全則是對川普關稅,我們要如何回應與強化韌性;「能源問題是我最有感的,綠能現階段已被汙名化,賴總統也說不排除先進核能,重點是未來要怎麼做?」
關於地方主義的問題,癥結是地方從中央拿走4000億,計畫型補助何去何從,地方權責為何,各縣市的統籌分配款合理嗎?這是我們關切、要和民眾溝通的核心。
- 記者:李 彥謀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