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江堰學習那些年/付令

付令
2004年春節餘韻未消,重慶大學工程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悄然至我案頭,如初春暖陽,照亮前路。然而,喜悅被另一消息籠罩:專業課的辦學地點在偏遠的映秀灣發電廠,旨在深化工學結合。映秀灣隱匿於阿壩州汶川縣的高山峽谷,遠離成都市區,車程四個半小時,而我工作節奏與之錯位。當年工程碩士機會難得,去留抉擇困擾我心。
四月,春風帶來轉機,辦學點改至都江堰市映電花園,距成都僅一小時半車程,碩士夢重燃。都江堰這座歷史名城,首次迎來985高校碩士班,文化底蘊增色不少。同學們來自各大發電廠及成飛集團、大專院校,懷揣知識渴望,重歸校園,激動滿懷。
初時,我慮難融入以發電廠員工為主的集體,但同學們以淳樸熱情迅速打消了我的顧慮。金同學、劉大姐、賴同學、馬同學等人,笑容溫暖如岷江河穀陽光,都江堰幸福路上的寧靜平和亦映照其中。
住宿得益於成飛高工方同學幫助,我們在岷江的外江邊找到物美價廉招待所,雖略顯潮濕,卻乾淨溫馨。飲食則由發電廠同學騎車回家做飯或我們聚餐解決,康復路上餐館林立,價格親民,二十餘元便能享受美味。出行方面,當年的私家車尚未普及,長途車成首選,票價十塊,老成灌路風景如畫,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都江堰不僅滋養學業,也豐富課餘生活。鯉魚沱河風輕拂,奎光塔、紅塔古樸,寶瓶巷寶瓶口總讓人駐足。每日必經仰天窩分水閘,心中不禁肅然起敬,仿佛親眼見證了《系統工程》教材中所述,老祖宗遺留下的宏偉《工業工程》奇跡。岷江,在龍門山脈中曲折蜿蜒、洶湧澎湃,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卻使其變得溫婉馴服,這正是《戰略管理》的生動體現,深刻詮釋了“堵不如導”的《管理學》精髓,下游那屢試不爽的“東別為沱”治理策略,恰似一場精彩的《流程再造》。
在這座古城中,西街與南橋成了我的摯愛。西街,一條仿佛通往天際的街市,夜幕降臨時,燈火闌珊,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牆外便是風景如畫的玉壘山景區與歷史悠久的松茂古道。而南橋之上,憑欄遠眺,碧波蕩漾的江水奔騰不息,抬頭仰望,蒼穹深邃,北斗閃爍,預示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畢業論文階段,我選擇航空節油系統工程為主題,提交導師易教授前忐忑不安,但易教授閱後滿意稱讚,認為巧妙運用工業工程方法,體現專業價值,如定海神針般安定我心。窗外,泡桐正一樹繁花。
2007年5月12日,我與幾位同學首批通過論文答辯,獲答辯委員會主任張教授高度評價。遺憾的是,更多同學因工作繁忙而計畫次年答辯。
一年後的同一天,映秀地動山搖。馬同學在發電廠廢墟中被掩埋179小時,被上海救援隊救出,成為最後的倖存者。學校領導還專程前往醫院看望了他。雖失去左前臂,但他始終以樂觀心態面對生活,堅持歌唱與鍛煉,恢復良好。四年後,他終於獲碩士學位證書,為我們的碩士學習畫上圓滿句號。他生命裏綻放了別樣的花朵。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