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五口命案血淋淋背後:投資詐騙「信任」陷阱熟人最致命!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台中市豐原區7月2日驚爆五口輕生命案,王姓一家疑因陷入「代購黃金」假投資陷阱,欠下巨額債務無力償還,最終走上絕路。此事震驚社會,也再度引發對假投資詐騙與法律打擊力道不足的集體反思。
根據目前調查,王家大女兒是透過張姓女同學加入一個標榜「黃金代購套利」的群組,起初她刷卡購買金品,再交由群組中的團購主李姓女子處理。李女每次返還本息並加計數千元「手續費」,營造出一種穩定獲利的假象。王女在短期內嘗到甜頭,進一步推薦父母與弟妹一同參與。不料,利滾利的背後是資金斷鏈、無限加碼與地下錢莊的債務漩渦,最終導致這家人走入絕境。王家留下四封遺書中,反覆出現「後悔信任同學」、「後悔參與假投資」等語句,字裡行間透露出深深悔恨。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起「從熟人開始」、「由信任崩塌」所導致的典型詐騙悲劇。
熟人詐騙最致命,法律與制度何時跟上?
這起命案撕開了台灣社會對詐騙的長期誤解與輕忽。許多人以為詐騙都是來自陌生來電、境外集團,卻忽略了:真正致命的,往往是披著親情、友情、同鄉之名的熟人行騙。從張姓女同學的引介,到李姓團購主的話術操盤,再到地下金流、高利貸壓力,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單一行為,而是環環相扣的「共犯鏈條」。這種結構化的詐騙,不只是財務陷阱,更是道德毀壞與法律失守的產物。
詐騙名義五花八門,從虛擬貨幣、黃金套利、房地產投資、股票內線、甚至元宇宙商品等無所不包。但套路都驚人雷同——初期回報穩定,群組吹捧熱絡,熟人分享實例,營造信任氛圍。一旦資金崩潰,當初鼓吹者立刻卸責:「投資有風險」、「我也賠了」、「你自己要投的,我又沒拿刀逼你」。更令人心寒的是,這些「推手」在整起過程中不只謀取紅利與抽成,甚至引導他人向地下錢莊借貸、加碼投資,卻在事跡敗露後裝作無辜。有的甚至大言不慚表示:「有本事你去告啊,法律也拿我沒辦法。」
詐騙結構難破,法律責任過輕
目前《刑法》第339條對詐欺罪的刑度為五年以下徒刑,實務上常見的結果是緩刑、易科罰金,對詐騙集團而言幾乎等同無痛。當社會高喊「重罰詐騙」的同時,卻忽略了共犯結構中的「中間人」、「人頭帳戶販售者」、「代言推手」等角色,幾乎都可以用「不知情」逃避刑責。這使得一個事實反覆發生:首波被抓的只是車手和低層協力者,真正操盤者與共犯網絡屢屢全身而退,下一波騙局又迅速重生。若法律不能有效定義、釐清並懲處整條詐騙鏈條上的參與者,台灣就將繼續成為詐騙的天堂、誠信的地獄。
制度改革不能讓受害者永遠站在法律背後
這場悲劇帶給社會的警訊,不該止於遺憾,而應轉化為行動,政府與立法機關應立即起而作為:
1、強化組織型詐欺刑責:對於涉及三人以上、跨境或社群操盤的詐騙行為,應修法設立「加重詐欺罪」,明定最低刑期並排除緩刑適用。
2、擴大共犯認定範圍:對於知情而引介、操盤、協助資金流動者,應列入共犯,明確刑責,避免灰色地帶滋生。
3、建立被害人支持系統:提供法律諮詢、心理輔導、財務協調等多面向救援,避免被害者孤軍奮戰,進而釀成輕生悲劇。
4、推動社群監管與投資預警平台:與社群平台合作,針對關鍵字(如保證獲利、內線消息、代購套利)進行即時標記與警示。
誠信社會崩解,只讓家庭買單太殘酷
豐原這起五口命案,不只是一次家庭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對詐騙容忍度的寫照。當法律遲遲無法追上變化,當道德底線屢遭踐踏,不禁要問:我們的法律,是保護誠實的人,還是庇護狡詐者?在這樣的制度下,下一個受害者會是誰?下一個家庭又該如何防範?一個社會的價值,不該以犧牲者的性命作為代價,正義不該總是姍姍來遲。打擊詐騙,不只是懲罰,而是一場對信任的守護戰!(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