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的城市記憶/丁倩

中山堂的城市記憶/丁倩

丁倩

位於台北中華路轉角,中山堂靜靜矗立。

這座建築,不喧囂、不張揚,卻長年見證著國家命運與城市日常,
從日治時期的「公會堂」,到戰後的總統就職、元旦升旗、重大國宴,
它不是過往的遺址,而是仍在發聲的歷史現場。

建築內部仍保有昔日氣派——
穹頂高聳、磨石地板細密閃亮,演奏彩排聲在廊柱間交織,
有人輕聲談論舞台設計,有人翻閱節目單,也有人靜靜在角落等待。
這裡不是一座被封存的古蹟,而是一座活在當下的藝文空間。


中山堂的城市記憶/丁倩
▲1936年落成,日治時期為台北公會堂,戰後改名中山堂,見證歷史轉折(上圖)。2001年舞台整修,2011年空間再造,見證中山堂歷史身影。(下圖)

每年燈節,燈火點亮大廳與廣場。
光影織出流動的節奏,小巷燈籠搖曳,孩童奔跑,老少駐足,
而廣場上的歌舞晚會更是高潮
舞者在絢爛燈光中躍動,民眾跟隨旋律擺動,
節奏如海潮般翻湧,凝聚出台北難得的共感與溫度。

這裡曾是台灣政治最核心的舞台,
國民大會、外賓國宴、中美防禦條約、三任總統就職,皆在此舉行;
尼克森、李承晚、吳廷琰等外國元首,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它曾為國家代言,如今為城市生活定音。


中山堂的城市記憶/丁倩
▲中山堂建築內部仍保有昔日氣派陳設,古典廊柱與現代設備並存,是市民親近表演藝術所在。

經過歲月的洗禮,中山堂已脫下權力的外衣,
轉身成為一座開放的文化場域
有人在這裡看人生第一齣戲,也有人與青春告別,
有人午後靠在石階吃便當,也有人夜晚在樓上琴聲中落淚。
它接住每一種情緒,每一段故事,靜靜陪伴這座城市的人們。

當一切活動結束,燈光漸暗,
中山堂依然靜靜在那裡,不爭光彩、不求話語權,
它像一座堅定的劇場,不為誰鼓掌,也不為誰落幕,
卻始終提醒我們:台北有一處地方,記得每一段來時的路。

(照片作者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