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失敗後台灣政局的幾個意外⋯⋯/楊雨亭

大罷免大失敗後台灣政局的幾個意外⋯⋯/楊雨亭

楊雨亭

大罷免失敗令民進黨遭受挫敗和羞辱,氣勢走向衰敗,卻意外整合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合作,未來可期。

七月二十六日對國民黨24席立法委員進行的「大罷免」以掛零收場,民進黨遭受嚴重挫敗,所產生的羞辱與痛苦極為深刻。我觀看這兩天民進黨相關人士的回應,內容空洞,缺乏擔負責任的心胸。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說:「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某一方的失敗。只要繼續堅持,民主就不會輸。」剛請辭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說:「不要將這場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窄化為政黨的勝負,這樣對不起公民團體。」立法院總召柯建銘說:「失敗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捍衛民主價值的決心絕對不會改變。」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說:「中國透過中央廚房式的認知作戰攻擊罷免方,導致罷免團體及執政黨疲於奔命。」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說:「這次罷免不如預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中共對台灣長期滲透、統戰、分化。」立法委員沈伯洋說:「大罷免要對抗的是做錯事的立委,而非投下不同意票的人,台灣人彼此對抗、分裂正是共產黨想要的結果。」而行政院長卓榮泰表態不支持國民黨的提議,為民眾普發現金一萬元,被視為大罷免失敗關鍵因素之一,民進黨改組內閣勢在必行。

這次持續一年多的大罷免運動,開始主動的多是民間志工團體,民進黨被逐步捲入,立法院總召柯建銘希望藉此改變立法院生態,其他民進黨領導人多在觀望。沒想到最後,志工團體硬是連署成功,跨過一階、二階而至三階投票,罷免國民黨區域立委人數達31人(總數52人,其中區域立委38人),聲勢驚人。賴清德六月二十八日在全代會宣示「公民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事後民進黨檢討,民進黨進場太晚,忽略民調反對大罷免的比例一直高達百分之六十,且錯估藍白合的投票率,終於滑鐵盧大敗。

中山大學教授廖達琪在《聯合報》上投書對此次參加罷免團體的一些成員表示同情,我認為合乎人情,她說:「大罷免能走到第三階段,不能不正視所謂公民團體的力量,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婦女的政治素人,他們熱情積極,不怕颱風下雨站街頭拉罷免,反共似是他們的共同心聲。」該報留言版上一位支持罷免的女子留言:「原本懷著很大的希望,現在哭著希望有人想想辦法來幫忙拯救台灣。這是一個多山美麗的台灣,我現在生活無憂無慮,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給我的,我真的不希望有一天會失去這所有的一切。我們不想被共產黨統治,不想台灣沒有自由、沒有民主。」不少台灣基層百姓對於台灣未來未知的命運感到恐慌,這對北京來說,或許和事實不符,然需正視台灣民眾的心理。

美國《華盛頓時報》26日報導:「台灣726大罷免失利事件,首波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對總統賴清德領導威信形成打擊。」美籍學者唐博偉(Bo Tedards)表示:「這場運動的潰敗結果令人震驚,罷免運動雖非賴清德直接發起,卻在政治現實中,被視為由總統主導的政治行動。」他透露:「賴清德政府上任後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積極推動提升國防預算、遏止中國影響力擴張政策。由此,美國華府可能對罷免結果感到失望,川普總統過去一再批評台灣軍費支出不足,這場政治行動的失敗可能削弱台灣內部團結形象,影響美台互信。對北京而言,這樣的結果可能被視為民進黨政府民意支持度受挫。」可見美方對於此次台灣的大罷免深為關注,且寄望甚高。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民進黨一直在支持大罷免運動,罷免運動的徹底失敗削弱賴清德政府的向心力,很可能對明年的地方選舉以及賴清德尋求2028年總統連任造成影響。這對尋求統一的中國當局來說,是一個有利的進展。」英國《衛報》指出:「罷免運動加深了台灣的分裂,台灣所有政黨都需要反思如何找到對台灣安全繁榮有利的共通點。」

由大罷免過程,台灣政局產生最大的變數有二,第一是經過淬鍊的國民黨地方首長與立法委員,許多躍升政壇新星;第二,民眾黨的聲望與實力高度成長,尤其是主席黃國昌能量極大,沒有黃國昌與民眾黨的全力支持,國民黨欲「完勝」應無可能。

國民黨在動能上原已十分衰弱,大罷免中銜接上性質不同且具有基層民眾支持所謂小草的民眾黨,使得國民黨如同汲取新血,煥然一新。歷史的詭譎在此可見,民進黨大意失荊州,指導司法拘捕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並長期羈押,造成民眾黨哀兵士氣,視柯文哲如曼德拉,社會輿論多表同情。而法院若早放柯文哲,就沒有政壇新星黃國昌的出現,柯文哲昔日算計太過,國民黨要聯合民眾黨曾困難重重。

目前各方都在評估2026年九合一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中,藍白合的政治生態,一般的感覺是民進黨氣勢已衰,賴清德剩下不足三年的任期要處理美台關稅、外銷產業艱困、電能不足、行政院與立法院法案協調、兩岸關係等工作將十分吃力。若2028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取得執政權,民進黨可能就此走入衰退期,主要是民進黨數次執政的過程中,都顯示它的基本問題在於沒有能力與心志處理整體中國格局下的台灣。(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